3月27-28日,2025(第九届)商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大会在江苏省太仓市成功召开。大会由上海市航空学会以及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中国航空学会、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太仓市产业招商发展有限公司、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支持,中国航空学会预测与健康管理分会、上海广尧航空承办,《航空动力》、《航空工程进展》、《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期刊支持。
上海市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史坚忠,太仓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华东,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梅庆分别为大会致辞。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应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专家特别顾问冯锦璋,赛峰集团中国区副总经理王衍,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国炜等嘉宾出席。
史坚忠在致辞中提到: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带来了新的启发。AI驱动的气动设计优化、智能故障预测、材料研发加速以及模拟测试效率的大幅提升,都在切实地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深化基础研究,构建数据驱动的创新生态,拓展国际合作,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开展各项合作。
徐华东在致辞中提到:太仓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三大特色产业之一,依托对德合作积累的精密制造基础和上海大飞机产业溢出效应,已成为长三角航空配套制造高地。目前,太仓已集聚200余家航空航天企业,年产值超240亿元,其中15家进入商飞供应商名单,形成显著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太仓拥有西工大等高校资源,建设超4000亩航空产业园,并与商飞共建大飞机结冰安全实验中心,构建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太仓将完善企业培育、人才扶持、创新生态等多维度支撑体系,与大家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葛昌纯院士在致辞中强调了3D打印技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巨大潜力。金属3D打印技术(如SLM、LCD)已成功应用于低温部件晶格结构、轻量化构件制造;碳纤维熔融打印则在风扇叶片等复合材料部件上展现优势。当前挑战在于金属构件延伸率,但通过多激光协同调控(如红外激光熔化+可见光微压缩),可显著改善材料性能。例如,采用15微米级高精度SLM设备制造的燃烧室喷嘴,壁厚仅0.1毫米;而创新的FGH4096M高温合金经3D打印后,在简单时效处理下即实现高强度与良好塑性的平衡,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梅庆在致辞中说到:为推动航空发动机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需构建“算法-算力-数据-场景-人才”五位一体的赋能体系。未来,航空发动机与AI的深度融合需聚焦两大方向:一是推动类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打造全生命周期智能平台;二是突破国产工业软件瓶颈,构建自主AI工具链,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助力中国航空动力产业升级。
主旨报告环节,来自赛峰集团,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贵阳航发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等单位的二十余位行业专家,围绕关键制造技术、供应链管理、模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先进加工工艺、新型材料开发应用、试验测试技术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此外,太仓方面作了以《太仓市航空产业创新集群推介》为题的主旨演讲,进一步擦亮“做航空,到太仓”的产业名片。
大会为期两天,围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质量为先,结构优化”主题展开,共计发表20场专题演讲,1场小组讨论,吸引了90余家单位、300余位来自政府机构、发动机制造商、国内外知名高校以及先进技术供应商等行业同仁参加,共同助力中国航空动力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融入全球航空生态,书写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