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探讨业务需求,倾听解决方案

电话: +86 21 51559030
contact@galleon.cc
  • 飞机价值管理国际论坛在上海市顺利召开

    飞机价值管理国际论坛在上海市顺利召开 3月29日,飞机价值管理国际论坛在上海市顺利召开。开幕式上,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徐庆宏,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李健分别致辞。 本届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会、上海市航空学会、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中国(上海)代表处主办;中国航空学会上海会员工作站协办;上海市融资租赁行业协会、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召开。 只要努力发展航空器价值管理工程,就能充分发掘出航空器潜在的价值宝藏,从而推动航空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林左鸣在致辞中提到:航空器价值管理的研究,对于促进飞机全价值产业循环和健康发展,进一步掌握飞机全寿命周期价值规律,面向市场开展高水平的飞行器价值评估服务,努力发展航空拆解和再制造工程,稳定国内航材价格,提高国内航材的利用率,促进和稳定国内二手飞机和二手航材市场的发展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徐庆宏在致辞中明确:良好航空经济生态系统的维护和飞机全生命周期价值高质量管理两大关键点是搭建本届论坛的核心主旨。未来,航空公司将面临退租大潮,市场将出现二手飞机供大于求的局面,飞机的价值管理将会尤为重要。飞机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长寿命大型资产,在评估其价值时必须把它放到全球的大环境中去考量,这包括宏观经济层面、航空产业层面、产品生命周期层面和飞机技术状态层面的考量,唯有这样,才能看清楚一架飞机现在和未来的价值走向,才能为资产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李健对于到场的嘉宾表示了感谢,并在致辞中指出:民航业属于资金、技术和资源高度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宽、联带效应强等特点,具备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和突出的范围经济性。因此,如何从民航产业入手,积极推动民航飞机价值管理体系建设,推进飞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对实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从飞机设计、制造、运营、改装以及拆解回收整个产业链条实现飞机全生命周期利用最大化、价值最大化、产业最大化,是中国民航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同时也是中国民航实现高质量转型的一次重大机遇。 本届论坛以“产业联动,助力飞机价值管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论坛主题围绕设置航司机队管理与优化、航空租赁企业的发展与未来挑战、主力机型与新机型价值评估、中老龄飞机再处置等四大核心议题板块,二十余位专家代表受邀发言,同时论坛吸引了200余位来自航司、主机厂、价值评估机构、租赁企业、国际组织、MRO企业等单位的专家领导共同参与,参会嘉宾各抒已见,分析探讨飞机价值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热点话题,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部分嘉宾: 林左鸣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 李健原副局长中国民用航空局 吴跃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 科技委主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陈曦光综合处处长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 徐庆宏副理事长上海市航空学会 范鸿喜副主任上海市航空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 原总裁上海航空公司 张英杰会长天津市租赁行业协会 郑育才高级专务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史宏伟机务工程部副总经理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刘伟斌机队规划管理部总经理海南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李玲航空业务总监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张晓晰生产部副部长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Apr 7,2023
  • 第27届民航飞机航线维修暨航材互援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顺利召开

    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未来二十年,中国航空市场将接收客机9,284架。到2041年,中国的机队规模将达到10,007架,占全球客机机队21.1%。中国航空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 庞大的机队体量意味着相关产业链的壮大:未来20年,我国将会产生3900亿美元的民航维修和工程服务需求。这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机会,需要塑造庞大的产业链,并催生创新的科技手段,而航线维修作为民机制造业与民航业之间的纽带,是民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第27届民航飞机维修暨航材互援年会于3月1日-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圆满落幕,也正说明了全球先进民航维修参与方对飞机维修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开幕式上,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的市场与销售部副总经理李记担任主持人,上海市航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徐庆宏,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伦分别为论坛致辞。 本届民航飞机航线维修暨航材维修互援年会由上海市航空学会、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航空学会支持、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市双流航空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年会自1993年开始举办以来,互援精神薪火相传,已成功举办26届,成为民航工程机务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 本届年会由上海市航空学会、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航空学会支持;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市双流航空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召开。 徐庆宏先生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随着中国民航局鼓励和支持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入我国航空维修市场,航空维修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在中国民航维修市场的增势之下,以及中国商飞C919机型投入商业载客运营之际,全球先进民航维修参与方齐聚蓉城,期待与会者在论坛平台上拓宽新技术的探讨和新商机的分享,共同助力我国民机维修产业蓬勃发展。 陈伦先生对于飞机维修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他提到:本次年会是民航业恢复正常交流,拓展沟通渠道,加强互援互助的良好契机,此外,航材互援共享对于整个行业的协同发展大有裨益。热切期待与会同僚能够借此次大会的平台,各自对如何推动航线互援事业和助力中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真知灼见,为今后的多方协作以及行业共同发展探索求进。 年会以“加速航线维修航材互援机制运用”为主题,邀请到二十余位嘉宾发言,围绕行业政策引导、智慧维修、新技术探索、主机厂商分享、运维能力提升、航空城建设规划等话题展开讨论,吸引了400多位与会者探讨新技术以及分享新商机,为业内同行提供更具规模的专业交流平台以及更丰富的前沿资讯,共同助力我国民机维修产业蓬勃发展。

    Mar 6,2023
  • 2022(第四届)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

    4月26日-4月27日中国·北京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分会 上海市航空学会 【支持单位】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承办单位】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据各大飞机主机厂2021年的最新预测,因受疫情影响的民航市场即将恢复。其中波音公司预测,未来10年全球将需要价值3.2万亿美元的19000架民用飞机;截至2040年的20年期需求为价值7.2万亿美元的超过43500架新飞机,较上年预测值增加约500架。中国商飞最新年报指出,到2040年,预计全球客机机队规模将达到45,397架,中国的机队规模将达到9,957架,占全球客机机队比例22%,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 第四届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计划于2022年4月26日至27日在中国北京举办。今年5月,民航局发布“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旨在努力让广大旅客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民航服务,切实增强航空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其中,针对航空器无线网络服务,民航局空管办副主任张瑞庆向媒体表示,目前,飞机上的无线网络速率相对较慢,主要是受到通信技术体制限制原因。为解决此问题,民航局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通过将传统卫星通信技术升级为高通量卫星通信技术;结合5G新基建,将ATG通信系统由4G升级为5G通信技术,以及优化现有网络结构,增强网络覆盖三种主要方式,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有效提升通信速率。为将此项任务落到实处,民航局还将制定相应政策,推动智慧民航发展,提升航空公司加装和升级无线网络设备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航空公司、电信运营商以及互联网企业等各方优势,激发市场活力,不断融合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让更多乘客能够进一步享受到高品质、多元化、有特色的空中网络服务。 【热点议题】 适航政策落地与实施 高通量卫星通信技术 5GATG地空互联技术 客舱服务系统 前舱机载网络建设 空中机载网络服务解决方案 实践经验与成果分享 趋势分析与解读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女士(LucyCHEN)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网址:http://www.galleon.cc

    Jan 13,2022
  • 2022(第六届)商用航空发动机上海国际论坛

    2022年3月29日至30日中国·上海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 上海市航空学会 联合主办: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支持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上海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 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近年来,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双碳”政策的指导下,我国航空产业高速发展。航空发动机作为一个国家高端动力装备研发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推进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突破宽体客机发动机关键技术、实现先进民用航空发动机产业化”等政策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投入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世界航空科技发展正在经历一场大的技术变革,包括航空发动机在内的绿色高效的动力装备,将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高效运行的强力支撑。以“绿色航空”为中心,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不断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动机的发展,在新型可持续能源、高精度加工工艺、高性能先进材料、高性能计算仿真技术等相关技术领域,实现制造企绿色化转型,缩短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周期,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高新技术和先进材料应用成本,延长发动机运行寿命。 本次论坛将围绕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深度融合以及与国内外多家航空发动机和飞机主机开发单位的合作,重点关注航空产业政策和市场趋势、“新型可再生能源、氢燃料的应用”、“先进航空发动机材料与加工技术”、“全球短期供应链协同”等热点话题,搭建航空发动机技术交流、学术研讨和业务合作的高平台。 【热点议题】 “十四五”规划下航空发动机产业政策及市场发展趋势 全球航空发动机供应链风险/需求探讨 航空发动机模拟仿真等先进技术的运用 航空发动机先进测试技术、计量技术、强度试验技术 航空发动机先进材料与特种加工工艺 其他相关话题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女士(LucyCHEN)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网址:http://www.galleon.cc

    Jan 13,2022
  • 2022(第十一届)飞机航空电子国际论坛

    2022年4月20日至21日中国·上海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航空研究院 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 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嘉宾单位: 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 支持单位: 上海市航空学会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航珠海通用航空研发制造基地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航空电子系统综合技术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我国各型航空器航空电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在关键装备研发、系统集成验证、产品适航取证等方面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发挥国内自主飞机型号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航电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强化航电、飞控、数据处理、辅助动力等系统的自主设计能力。聚焦突破航电系统综合、座舱交互显示、高速网络通信、实时健康监控等关键瓶颈,重点研发机载嵌入式操作系统、协议处理芯片、直流电机轴承等核心关键基础件,在多功能显示器、航空照明设备、座舱控制面板等方面追赶国际主流技术水平。推动专业级模拟器和全动飞行模拟机,带动飞行控制、图形图像等专用软件研制发展。强化通航飞机、无人机机载系统配套能力建设,从而实现机载系统平台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 【热点议题】 机载座舱系统专题板块 机载控制导航与制导系统专题板块 机载数据与传感专题板块 航空电子系统计量测试专题板块 航空电子产品数智生产专题板块 机载软硬件专题分论坛 国内外适航审查实践-机载软硬件适航要求修订与应用 民机机载软件与复杂电子硬件研制过程管控要求&需求探讨 民用发动机机载复杂系统软硬件研制过程实践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女士(LucyCHEN)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网址:http://www.galleon.cc

    Jan 13,2022
  • 2022(第十二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

    2022年5月26日-5月27日中国·江西·南昌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承办单位: 航空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协办单位: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据预测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仅中国国内航空市场就要接收近5500架新机,总价值更是高达6700亿美元,可见,国内巨大的航空市场需求成为推动飞机制造业实现民航强国的助推剂。就飞机制造业而言,能够制造性价比强的飞机是硬道理,如何进一步提升飞机的安全性、舒适性、绿色与智能化程度等等,这些都是历史赋予飞机制造业的使命。 论坛自200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1届,共计吸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上千家企业的近5000名行业专家和代表参与,历届在上海、成都、西安、沈阳等地联合航空工业集团主机厂所共同召开。论坛的举办推动了更活跃的行业商业交流气氛,在以会带展的模式下,促进上下游交流合作,推动产业链向好发展。 江西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经过60余年的发展,江西省的航空制造具备较强的产品总体设计、试验验证、先进制造和总装总成能力,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南昌市航空产业蓄积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曾经创下新中国飞机研发制造史9个第一,是全国五个具备飞机整机制造能力的航空产业基地之一。“十四五”期间,南昌将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做实做优做强做大航空产业这个首位产业。 在此背景下,本届论坛旨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发展挑战,动员行业内各方力量协同合作,抓住机遇,共同推动中国民用航空事业快速发展。 【热点议题】 十四五规划下,航空产业新需求、新引导、新方向“十四五”期间,如何以问题为导向,让南昌航空产业助力江西提升在全国乃至世界开放大局中的位势?从企业制造规模及创新能力,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高层次航空科技专业人才,产业链协作与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突围”。以航空工业洪都为代表的民机制造生产企业,扩大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集中优势资源,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 未来客机的研发理念与绿色飞行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推动民机工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统筹推进行业高端、绿色、低碳和智能化发展?近年来,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依托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是推动民机产业全面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创新驱动源。 数字时代民机研制的集成化发展 面对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的环境,大变局下的制造业要快速完成分工与协作的转变,变得更加自主和协作。制造业的数字化时代要求优质、准时、低成本,且一旦转型不能回头。数字化解决的是更优质、更准时、更低成本和更可持续的问题,是解决当前问题越来越复杂、问题求解要求越来越精确和高效能的有效的复杂方法。航空制造业对数字化转型有着迫切需求,数字化转型也驱动着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民机整机及各系统智能制造主要依托洪都集团联合省内大型企业集团组建新的商用飞机大部件研发、制造企业,实现包括前机身、中后机身、前缘缝翼、后缘襟翼等大型商用客机大部件的研发与制造。积极发展航空动力、航空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引领产业提质增效。开拓国际、国内合作转包业务,争取更多的转包合作项目落户基地,合作兴建转包生产线,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机电产品、机载设备、专测设备、大飞机通用紧固件及标准件、航空电子等。通过国际、国内合作,吸引相关行业的生产厂家入区,吸引三线军工企业迁入,进行军转民产品开发。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女士(LucyCHEN)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网址:http://www.galleon.cc

    Jan 13,2022
  • 第37届中国直升机学术年会(线上)& 第5届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在南京成功召开

    2021年12月8日,第37届中国直升机学术年会(线上)&第5届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在南京成功召开。开幕式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郑永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研究所副所长顾冬雷、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分会主任委员招启军分别致开幕辞和欢迎辞,也代表组委会向出席今天大会的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本届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会指导,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分会、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支持。 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直升机的无人化、智能化和集群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是专业技术的前沿的代表。随着传统技术的日趋成熟,智能技术已成为直升机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将引领产业制造的升级,直升机及动力系统、机械结构和航空电气于一体,无人化、智能化直接带动相关制造产业的迭代升级。 中信海直副总经理刘建新在演讲中分享到:全球的海上风电发展迅猛,其中又以中国的发展最为迅速,截至2020年底,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0%。直升机作为海上风电作业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供最高的出勤率,提升运维效率、生产力,从而提升能源产出和资产能效,且几乎不受天气的影响。2022年我国海上风电的中央财政补贴将全部取消,同时风电公司要求海上风电收益率不低于6%,这对海上风电的作业运维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间接提升了直升机的市场需求。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将需要33-50架直升机。 当前我国直升机应急救援力量主要依靠政府行为的直升机救援力量和通航力量完成。我国人均直升机保有量和直升机人才储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直升机应急救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全在“直升机应急救援人才能力建设”的主题分享中提出,未来,我国对直升机飞行员和作业员的培训从(一)优化训练课程;(二)围绕核心胜任力实现生命周期的转变;(三)围绕应急救援建立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渠道进行升级。为中国直升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论坛以“直升机智能化、集群化、无人化、产业化及应用”为主题,汇聚线下150余位行业代表共同参与,累计线上观看论坛实况达到4600余次。论坛第一天共计18位嘉宾参与主题演讲,共同探直升机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新进展、直升机设计及应用新技术、无人直升机技术与需求、直升机制造与装备、直升机运营与维护、直升机行业政策及发展走向等行业热点。 论坛力图在直升机主机厂,直升机运营方以及各方供应商之间搭建一个交流性、合作性、能共同公平解决问题的平台,共同谋划,开拓创新,为中国直升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Dec 20,2021
  • 抢抓发展先机 勇立时代潮头——2021(第九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国际论坛圆满落幕

    世界航空科技发展正在经历一场大的技术变革,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实施,未来航空推进技术的发展将满足人们对安全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和经济可承受性的更高要求,在传统的中小型发动机技术继续得到发展的同时,新型航空动力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窗口期,绿色且高效的动力装备,将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高效运行的强力支撑。 2021年12月16日-17日,第九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国际论坛在湖南长沙顺利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航空动力》编辑部支持;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召开。 潘尚能 专职总师/自然科研究员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具有转速高、体积小、结构复杂的特点,飞机与发动机之间存在的气动耦合对发动机的稳定运行有较大的影响。在演讲中,潘尚能介绍了目前608所具备的高性能仿真计算能力,丰富多样的湍流模型以及直升机/发动机一体化气动仿真、粒子分离器稳态气动仿真、叶轮机械定常流动仿真、叶轮机械非定常流动仿真等多种气动仿真方法和试验方法。在演讲的最后他提到:未来航空发动机气动设计仿真将沿着LES大涡模拟为代表的高保真三维仿真技术和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低维度实时仿真技术两个方向发展。 王智博士 机电系统部,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王智博士聚焦于宏观,从直升机主机平台的角度对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享。 他提到:未来十年,直升机需求总量在2000架以上,国产直升机的发展将直接带动发动机的需求。由此在未来,直升机动力系统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配装先进涡轴发动机的传统动力直升机仍将以其不可替代的能力继续在航空领域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数·智”时代的新技术应用将赋予其新的活力;新兴的电推进、混合推进等新推进概念,将会搭配新构型的旋翼飞行器出现,提供更加绿色、更舒适、更经济的解决方案,满足市场上涌现的新需求;在新的挑战面前,发动机与主机厂商的“利益共同体”需要更加紧密合作,从研制源头上提供符合未来旋翼机需求的动力单元,以飞/发平台的匹配最优,共同发展为目标,实现互利共赢。 单晓明 专职总师,自然科学研究员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单晓明分享了湖南动研所独树一帜的突破性成果,她提到:对于尺寸更小,量程更小,满量程同样的精度,中小型发动机在测试方面面临比大型发动机更多的挑战。而仿真技术的应用,虚拟测试试验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痛点,并大大降低了发动机的研制周期和费用。 也因此,湖南动研所未来的工作重点将集中在:(1)飞行平台实现试验测试的一体化和综合化;(2)智能化管理全生命周期试验测试;(3)深度拓展虚拟化,大力发展仿真设计,实现仿真的试验和测试。

    Dec 20,2021
  • “维”保创新协作,“材”享无忧飞行 | 共建航材互援互助共享平台

    导读: 国产飞机的出现,为我国MRO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对奠定并提升维修工程能力,占据未来新机型运维市场地位具有实际意义。后疫情时代,举行业之力,搭建航材互援互助共享平台,通力协作提高国产民机航材供应链的保障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将对国产民机战略的推进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0月20日-21日,由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分会和上海市航空学会联合主办,山东省航空航天学会、陕西省航空学会支持,青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与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五届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与第26届民航飞机航线维修暨航材互援年会在青岛成功召开。 现场速递: 加强航材管理是航空公司和维修单位挖潜增效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钱惠德 适航审定处处长 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 钱惠德处长以从适航审定看国产民机航材的管理为主题展开演讲。报告伊始,钱惠德先生介绍了零部件适航审定的批准方式,并针对航材保障目前面临的困境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一、从生产许可证持有人层面:(1)建立直接供货授权(DSA)程序;(2)鼓励供应商在国内设置零部件生产企业;(3)通过PC持有人、供应商共同的权益转让,培育国内企业依照协议申请OEM件的PMA。二、从航空公司和维修单位层面:(1)基于运行和维修数据,建立科学的精准的航材管理;(2)维修单位提升能力,逐步介入制造业,特别是与PC持有人、OEM建立广泛的联系,寻求相关零部件的制造。 航空公司与维修单位加强航材保障,有助于在役飞机的生产运营,同时降低航材占用资金的情况,最终达到运营和经济化平衡点。 柏文华 运行支持总师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迄今为止,ARJ21已累计交付9家用户,63架飞机,运行超过11万小时,67000万次起落,累计运送了超过360万的旅客,开通航空223条,通航城市将近100座城市。 为实现ARJ21飞机的安全、顺畅经济运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运行支持总师柏文华介绍了贯穿于飞机全寿命的客户服务体系,分享ARJ21作为一款新机型在投入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商飞公司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目标为导向,采取多方面措施来应对挑战,完成从产品支援到客户服务的转变,最终打造高效经济的ARJ21维修体系,提升用户体验。 马红亮 客户服务中心主任 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主任马红亮先生由运营支持体系简要回顾、运行支持体系发展现状、新舟海外运行支持经验、运行支持体系技术前沿四点展开交流分享。他提到:运行支持作为民机主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是民机制造业的主要利润增长点。目前国内的服务体系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在整体型号支撑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标准体系不够完整和统一。需要在行业层面从体系和服务标准上持续投入,支持民机服务的发展,随着国产民机机队数量不断增长、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展以及全行业的共同参与一定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的民机运行产业和生态发展。 现场掠影: 本届论坛以“‘维’保创新协作,‘材’享无忧飞行”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45家航司及MRO企业及20余家厂商单位约400余位嘉宾参与。论坛围绕推动优化国产民机运行支持体系建设,搭建共享协作互助平台作为关键的战略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大会作为一个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平台,为中国民航业的发展、为世界民航业的进步做出努力与贡献。 为了确保飞机的安全运行、减少机械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或取消,充分发挥各公司机务维修力量及航材保障能力,今年有41家成员单位现场参与航线维修暨航材互援联盟年会倡议签字仪式。

    Oct 25,2021
  • 2021(第七届)航空材料与制造工艺国际论坛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 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协会 上海市航空学会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民用飞机材料产业发展联盟 中国高温合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协办单位】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承办单位】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随着国产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相继首飞,大飞机重大科技专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大飞机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能够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能够拉动众多高技术产业发展,其技术扩散率高达60%。大飞机处于科技产业链的顶端,堪称拉动工业技术链条的总龙头,其研制对于拉动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强化民族工业的力量有重大意义。 材料是先现代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基础与先导,很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取得突破的条件。航空材料的发展对航空技术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反过来,航空技术的发展需求又机大地引领和促进航空材料的发展。21世纪以来,航空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将会推动航空材料朝着质量更高、品质更新、功能更强和更具经济实效的方向发展。 【热点议题】 航空材料发展趋势 航空材料性能与结构探索&制备工艺新发展 飞机内饰材料的创新应用 航空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 民用航空材料的适航审定及对国内材料发展的启发 单晶高温合金研发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民机复合材料自动化加工及对设备的需求 连续纤维增材制造技术与航空复合材料结构生产模式 先进热管理材料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内饰材料燃烧适航标准发展及先进倾斜座椅审定现状 航空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及疲劳断裂机理的研究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女士(LucyCHEN)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网址:http://www.galleon.cc

    Aug 19,2021
  • 2021(第十一届)航空工业上海国际论坛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 上海市航空学会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支持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商用飞机责任有限公司 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 【协办单位】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2020年下半年,中国航空市场率先出现恢复迹象,为全球航空市场复苏带来希望曙光,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回到正轨,全球航空业也有望迎来复苏。据《2020年-2039年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预计,未来二十年,全球航空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率为3.73%,各座级喷气客机的交付量将达到40,664架,总价值近6万亿美元。 根据最新市场预测,随着中国运输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航空运输占交通运输业比重越来越大,未来二十年,中国航空市场将接收50座以上客机9,205架,市场价值约1.4万亿美元(以2018年目录价格为基础),折合人民币约10万亿元。其中,50座级以上涡扇支线客机交付958架;120座级以上单通道喷气客机交付6119架;250座级以上双通道喷气客机交付2128架。而这其中相当部分的生产份额将会交由中国本土航空制造企业完成,这对中国民用航空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设计生产效能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企业数智化转型,作为提高效能的重要手段,也因此越来越得到我国航空工业者们的重视与关注。 【热点议题】 民用飞机的数智化发展 民用飞机试飞和飞机系统试验测试技术 民用飞机设计、制造、生产、装配的智能化发展 信息化新技术赋能飞机工艺精细化发展 5G+智慧航空试验试飞网络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航空器虚拟试飞技术的研究 飞机结构虚拟试验与认证方法的发展趋势 无损检测技术在数字化测量上的研究和应用 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全机强度试验新模式 机载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批产提速,提升飞机装配效率,增加飞机交付数量,加强生产体系建设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女士(LucyCHEN)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网址:http://www.galleon.cc

    Aug 19,2021
  • 2021(第五届)民用飞机机电系统国际论坛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航空工业机载液压、燃油与环控系统事业部 航空机电系统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中国航空学会航空机电、人体与环境工程分会 【承办单位】: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 【支持单位】: 航空工业机载电力系统事业部 航空工业机载防护救生空降空投事业部 【协办单位】: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落地的重要阶段,国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了提升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安全为基石、绿色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已成为未来航空发展趋势。机电系统作为航空领域中的关键环节,涉及多专业、多领域,是推进航空绿色发展、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交通强国的强劲力量。 本届论坛以“数·智机电、绿色飞行”为主题,以新技术打造高效能的机电系统为聚焦点,致力于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安全性能,以智能化、多电化、轻质化、综合化发展创新机电系统,将汇聚各方专家开展多角度,深层次的思想碰撞,将共同探讨机电系统在液压、燃油系统、环境控制、电源以及机轮刹车、防护救生、生活设施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推动我国民机机电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届时,论坛将邀请30余位国内外航空机电领域的相关领导、院士、专家学者作报告,预计超过300余位国内外行业专业人士参与论坛,面向航空机电产业相关方,搭建一个国际化高端的、具有前瞻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适航局方、主机单位、机电系统/设备科研院所、高校和用户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各单位间的学术交流、技术探讨和项目合作。 【热点议题】 解读“十四五”及中长期整体规划,引领民机机电产业绿色发展 关注民机产业建设,提升适航取证能力新突破 以民用飞机机电系统场景架构分析如何驱动数字化转型 智能服务助力机电系统无忧制造 国产民机机电系统发展趋势需求探讨 国际复杂环境下机电系统的发展挑战与合作机遇 研发电动飞行器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及相关解决方案 智能垂直起降飞行器技术应用突破及发展潜力 电池材料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优势及可持续研发能力在飞机上的未来应用 多电飞机的实施和推广 C919飞机起落架材料对高韧性、抗疲劳、抗腐蚀性的要求 航空机轮及刹车系统的突破性创新研究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露萍女士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Aug 19,2021
  • 2021(第九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国际论坛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联合主办 湖南省航空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航空动力》杂志 协办单位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中国航空推进技术国际论坛自2012年至今分别在上海、西安、沈阳、成都、长沙和贵阳等地轮流举办,已成功举办八届,共计吸引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上百家企业的2000余名行业专家和代表参与。湖南省航空产业历史悠久,不仅是我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也是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地、第一型完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诞生地,创造了多项新中国航空产业的第一,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的重要成员单位也在省内扎根深耕。2018年5月,中国航发首次披露了AES100民用涡轴发动机(2018年首台发动机试制和试验,2024年适航取证)和AEP500民用涡桨发动机项目(计划2020年完成首台验证机试制和试验,2025年完成验证机研制,2028年适航取证),未来,我国民用涡轴、涡桨航空发动机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35年,AES100发动机需求近3000台,AEP500发动机需求近3500台。 在此背景下,“2021(第九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国际论坛”计划于2021年11月25日至26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本届论坛聚焦“十四五”及中长期整体规划,以航空推进技术数·智化发展为主题,集中讨论中小型民用航空涡轴、涡桨、活塞发动机“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模拟仿真技术”、“先进试验测试技术”、“结构强度技术”、“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维修保障”等相关话题,诚邀您的参与,为我国推进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热点议题】 航空发动机模拟仿真技术 (总体综合技术、气动传热、结构强度、燃烧、试验测试等…) 航空发动机轻量化、整体化典型零件及新型冷却结构件制造技术 (整体叶盘制造工艺技术、整体叶环/无盘转子制造技术、发动机机匣制造技术、新型高效气冷叶片技术等…) 航空发动机特种加工技术 (电火花加工技术、电解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子束焊接技术等…) 航空发动机新材料、新制造、新工艺 (传统合金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数字化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特种焊接技术、涂层技术等…) 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健康管理和故障分析技术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女士(LucyCHEN)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网址:http://www.galleon.cc

    Aug 19,2021
  • 第37届中国直升机学术年会暨第5届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

    【论坛组委会单位】 【指导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分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支持单位】 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 【承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60研究所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直升机具有独特的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及向任意方向飞行的能力,在军民两用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直升机为抗险救灾、应急救援、缉毒缉私等提供了快速、高效的响应手段,是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直升机的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国直升机军民领域快速发展,早在几年前服役与中国军队的直升机已经突破了1000架,而在民用领域,中航工业也是多线布局,开花结果。 中国直升机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相对于战斗机和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而言,直升机相对科技攻关难度小一点,但是中国直升机的发展也是历经磨难。相对于欧美和俄罗斯等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直升机技术积累和工业发展刚刚起步。但是最重要的是中国直升机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自主创新和国产化,产业布局完善,工业制造力和工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另一方面,中国低空空域开放毋庸置疑是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基础设施薄弱及专业人才培养也一定程度限制了直升机的产业发展。如今,中国在增强其应急救援、紧急医疗救护、公安执法、电力巡检、环境监测和通航运输等领域仍有很大的需求,。截至2020年8月,中国内地在运营的通用航空器数量达2930架,直升机机队占整个通用航空器机队的37%,2020年机队总数达1070架。相比于2019年底增长55架,中国直升机市场依然前景广阔。 【热点议题】 国产直升机智能化发展道路 如何实现能力与需求的高效对接,保持军用直升机的出动率? 直升机产业链的共生共荣 直升机产业链的共生共荣 Flightlab平台(F-WWXD)-加速新技术发展的有效工具 如何有效提升直升机飞行安全性-贝尔505全权限发动机控制系统及贝尔407航电设备优势分析 AW189持续迭代升级,如何实现高效运行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及运行损失 无畏X”(DefiantX)高速直升机-引领新一代军机作战能力 直升机无人化、智能化、集群化与应用 破解低空飞行服务保障阻碍,推进通用航空“飞起来” 打破数据壁垒,建设通用航空智慧协同网络,推动我国通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直升机融资租赁产业开放,通航产业发展新动力 直升机在海上风电运维领域的未来市场分析 保险服务创新推动航空医疗救护服务的大众普及率 如何建立医疗救护指挥调度协同联动机制 直升机运营与制造全产业链,整合代管托管、专业培训和维修维护的一体化集成服务解决方案 校企融合,助力直升机新型飞行人才培养 通用航空专业人才需求测算与培养路径 AR助力直升机维修,中国民航进入“智修时代” 面向小规模直升机机队的维保计划-提升飞机剩余价值、增加可用性并降低运营成本 直升机外场快速维修保障模式分析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女士(LucyCHEN)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网址:http://www.galleon.cc

    Aug 19,2021
  • 2021(第五届)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与第26届民航飞机航线维修暨航材互援年会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分会 上海市航空学会 【承办单位】 青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由于中国疫情防控成绩显著,经济社会秩序已逐步恢复正常,预计中国航空运输业的恢复将快于国外主要市场,特别是内地航线恢复速度会更快。为了满足运量增长的需要,到2039年末,中国航空公司客机机队规模将达到8854架,其中货机645架。考虑到机队增长和替换老旧飞机,未来20年中国需要补充各型民用客机7576架,其中宽体客机1598架,窄体客机5080架,支线客机898架。 另一方面随着ARJ21飞机的交付量逐年攀升,C919即将投入运营,C929研制成果喜人,我国民机产业正进入加速的腾飞期。作为民机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运行支持技术是民机制造业与航空业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涵盖飞机的全寿命周期,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民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对飞机的制造、维修等航空产业的上下游环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助力民机产业技术升级,壮大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热点议题】 进口关税下调,航空公司应如何优化航材保障? 国产民机交付后的持续运行支持 主机厂机队运维管理及未来战略规划 数字化技术在飞机运行支持体系中的应用 飞机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建设 无人机巡检、AGV小车-人工智能在飞机维修中的实际应用 海航航材国内大循环成果分享及延伸讨论 AR助力飞机维修中国民航进入“智修时代” 航材信息共享及互援助力航司高效运转 全机队无过站放行运行能力建设 摇臂式机器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工具 基于发动机性能的维修方案设计及提效探讨 预测性维修技术的应用及挑战 民机产业与机务维修的协同发展 国产民机航材数据支持体系建设 飞机维修保障远程技术,5G通讯新场景应用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女士(LucyCHEN)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网址:http://www.galleon.cc

    Aug 19,2021
  • 2021首届航空数字化运行技术国际论坛

    主办单位 上海市航空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分会 中国商飞公司信息化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 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 厦门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上海市航空学会民机运行支持技术专委会 上海市航空学会数字化技术专委会 【会议背景】 中国民航正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运输航空在速度、质量、效益方面稳步快速提升,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比重逐年增加,航空运输总周转量继续保持自2005年以来世界排名第二的位置。随着国内民航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在线旅游等新兴商业模式对航司传统业务的冲击,传统管理和经营手段已经无法满足航司的发展要求,民航局印发《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五年行动方案》”),《五年行动方案》按照《实施意见》总体部署,以“数字感知、数据决策、精益管理、精心服务”为导向,以建设行业基础设施底座、构筑智慧生态为核心,选择关键环境和应用场景,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流程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加快民航业数字化运行奠定基础。 在此背景下,“2021首届航空数字化运行技术国际论坛”(以下简称论坛)计划于2021年11月18日至19日在厦门市召开,本届论坛以“聚焦数字化赋能,加速中国民航智慧化发展变革”为主题,关注航空公司、枢纽机场及运行保障单位多领域、多主体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集中讨论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运行、智慧监管与公共服务和创新基础设施等主要内容,提升飞机运行安全、运行效率和生产组织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热点议题】 推动新基建,促进新发展,关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转型升级 制定新的监管政策、采用新的监管做法,让全球航空数字化发展更具活力、无缝、高效、经济 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及其应用 实现数字化运行新突破助力民航空地互联新发展 新一代航空宽带通信系统航电系统/设备,助力国产商用飞机数字化升级 新一代通信导航技术在未来新航行系统中的应用,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展望与前景需求 5G空地互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民用飞机智能化健康管理专题】大数据时代,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提高健康管理技术研究和服务水平,更好的为我国大型客机提供全球化服务和全寿命周期服务解决方案,从而达到高度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运营支持服务目标。 【民航数字化运行控制专题】解析传统运控系统数字化升级的目的、基本架构、建设要点和案例分享,浅析航司通往数字运控、智慧运控、安全运控之路。 【民航数字化维修专题】夯实民航数字化维修“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基础,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提升民航运营管理效能、强化民航运行效率;建设航材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飞机的安全运营和持续适航,降低飞机制造商和客户的运营成本,提高客户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高飞机制造商的核心竞争力。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女士(LucyCHEN)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网址:http://www.galleon.cc

    Aug 16,2021
  • 国际智慧机场发展论坛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 上海市航空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分会 【支持单位】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近年来,我国机场数量不断增加,自2010年的175个增加到了2021年的241个。智慧机场的发展将会加剧民航机场间的竞争,给旅客的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但对机场管理者而言,是要求加强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水平,对机场的管理将会是一次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民航机场业务的不断扩展,对智慧机场的需求和理解也在不断的认识和更新。智慧机场的高速发展需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无线传输、大数据的挖掘、云计算、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实现点到点的时时互联,采集处理信息,实现业务自动化、服务个性化、功能人性化、管理流程化的模式创新。并以科技推动创新,以科技节能减排,以科技推动民航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智慧机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以及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加上机场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加,智慧机场建设行业有望成为下一个千亿级市场。 【热点议题】 1.智慧机场应急救援管理和新技术应用 2. 5G网络建设,智慧民航应用向高质量转型升级 3.以“数字+”为引擎,开创智慧机场民航新生态 4. 机场信息系统智能化运控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5.研发运营一体化,三方携手“智”取未来 6. 机坪智慧管理运行平台建设 7. InSAR技术在机场净空保护区监测巡查的研发及应用 8. 客桥智能生产运行系统助力提升机场运行效率与安全管理水平 9.国内航班“OneID”服务一张脸通行机场 10.融合AI技术,机场安防系统新发展态势 11. “智慧空港”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多方数据接入的同时,简化网络架构减少安全风险 12. 5G赋能智慧机场建设 13. 智慧机场差异化服务,提升旅客满意度 14. 综合管廊智慧化管控平台搭建及成果分享 15. “无接触、无纸化、无聚集”智慧出行新模式 16.打造大数据可视化实时交互系统,以三维可视化构建智慧机场运行大脑 17. 多式联运服务,提升机场交通一体化衔接水平 18. 浅析物联网技术在机场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19. 5G时代,“视频+AI”助力智慧机场建设升级 20. 物联网助力中小机场智慧机场云生态圈建立 21.机场防跑道侵入技术研究与应用 22. 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智慧机场高速发展 23.智慧机场的网络安全新挑战 24.提升运行品质与服务质量,以高质量发展引领机场“新速度”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陈女士(LucyCHEN) 电话:(+86)021-51555203 传真:(+86)021-51559049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网址:http://www.galleon.cc

    Aug 13,2021
  • 探索创新 跨界融合 | 飞机航空电子国际论坛速递

    飞机航空电子主论坛 航空电子系统是机载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且相关技术进步快、更新周期短。当前,国内航电技术研究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国产民机接近交付节点之际,航电系统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已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2021(第十届)飞机航空电子国际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共有来自超过100家企业的400多位行业专家和领导莅临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介绍了混合式惯导与协同导航技术,他指出,混合式惯导具备高性价比、误差弱化、自标定能力、体积重量低四大特点,因而颇具前景;与此同时,协同导航技术采用多套混合式惯导构成大系统,利用组网和数据融合的手段提升导航精度,展现出降低成本、抑制误差、在线标定误差系数的优势,为解决卫星导航不可使用条件下的精准的定位定向问题,更精准、更可靠、更便宜、更智能的惯导系统亟待开发。 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试航审定中心副主任揭裕文分享了国产民机航空电子系统适航审定工作的实践探索与心得体会,首先,揭主任说明了上海航电审查中心历经多年磨砺所做努力与成就收获;其次布局了下一阶段审查工作的探索,他指出,应当建立第二机载网络安保,同时对国产器件嵌入操作系统和关键通过库进行摸底。最后他提出,中心为提高服务能力,将积极转变审定理念、充分发挥审定中心优势、实现审查活动全面数字化与适航审定智能化知识化,争取为国产航电系统奠定更好的基础。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所长王金岩以座舱技术智能技术现状与展望为主题展开演讲,分享座舱系统智能技术的研究心得跟成就,王所长向听众明确了智能人机系统的概念,并概述了座舱系统的发展历程与各领域方向座舱系统智能化发展的情况,最后介绍了智能座舱系统技术体系与关键技术实践,为满足未来飞机的任务需求,从理论机理、信息显示、交互控制、工效评估与效能增强五个方面构建座舱智能人机系统核心技术体系,作为技术研究发展方向和专业能力建设的纲领,探索人机混合智能技术在航空领域应用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提升座舱人机系统智能水平和通用性能。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ARJ21总设计师陈勇介绍了ARJ21航电系统的研发、运营与展望,报告伊始,陈总分享了ARJ21飞机概况;之后介绍了ARJ21航电系统的研发特点,基于综合化、模块化的航电系统构架,配备综合飞行信息显示、告警和控制,自动飞行、飞行管理系统;随后说明了航电系统关键技术攻关问题,即故障模型建立、自动飞行系统、飞行管理系统、飞行指引等,航电系统构架由集中式处理转为分布式处理;天、地、空高速数据传输,可以产生更高效的航电功能,同时更好的满足支线飞机在复杂、多变的机场和航路环境的飞行要求。 航空工业西安计算技术研究所航空工业机载数据与传感事业部总工程师林荣超以机载数据与传感只能技术发展展望为主题发表演讲,他首先对于机载数据与传感技术的定义进行阐述,并从IT产业角度切入,介绍了IT技术对于航空产业发展影响的可能性,分别体现在服务综合化、混合计算、人工智能、统一网络总线变化等方面。报告尾声,他指出,要实现机载数据与传感智能技术领域的发展,需要业界共同创新,大力投入才能推动,从而为各型的飞机做好飞机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届机载软硬件专业分论坛 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教授级电子电气室副主任蔡喁从国内外适航审查实践分析软硬件适航要求的修订和应用入题,他提到:就适航审定的过程符合性而言,国内软硬件研制或者民机过程研制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短板,目前主要面临费效比较低、主观性较强、排斥新技术方法、不易扩展等问题。当前,对于过程标准符合性修订来说,首先需要考虑适用性,其次关注合理性与适配性,通过建立合理的适航符合性要求,可以解决软硬件发展面临的一部分问题。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系统集成部机载软硬件管理室高级主管刘建方对于C919飞机机载软件与电子硬件管控要求加以阐释,同时进行了经验总结,指出要进一步促进飞机机载软硬件发展,需要改善解放思维概念,完善优化研制体系,进一步充分利用工具的所有功能,明确研制过程规划,关注产品设计细节,保障正向研制与研制保证相结合。 驾舱航电系统用户分享座谈会 设计来源于需求,倾听用户单位的需求与反馈,有助于指导航电系统级单位的设计与研发工作的开展,尤其在当前国产民机刚投放市场不久,论坛组委会邀请到了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飞行总队ARJ机队一分部副经理石向前和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机长丁冬进到场进行驾舱航电系统使用体验分享,对国内外民机航电系统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设计改进意见、人体工程学以及飞行员习惯等议题进行了实践论述。作为未来飞行器发展的前瞻者,沃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薛松柏分享了未来飞机驾舱系统概念及发展趋势,助力航电系统公司设计出符合未来用户需求的先进产品。与会嘉宾们积极讨论,反响热烈。座谈会为国内航电企业与航司创造了直面对话的难得机会。 本届论坛引导航空工业企业以用户需求为牵动,加快推动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国内航空电子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集思广益,汇聚行业精英智慧。 飞机航空电子国际论坛致力于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航空电子综合技术交流平台、国际知名的航电产品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每届主题都会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而设立不同的探讨方向,通过更精准的议题和更丰富的活动形式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工作者。早在2016年,飞机航空电子国际论坛已成为亚太地区业内最受欢迎、规模最大的论坛活动,每年有来自近40个国家,上百家企事业单位的超过500位行业专家莅临论坛现场。 随着疫情缓和,2022年(第十一届)飞机航空电子国际论坛计划重新调整至每年4月中下旬在上海举行。敬请关注后续动态。

    Jun 24,2021
  • 数字航发,智慧航发 | 聆听商用航空发动机研制的“中国声音”

    2021年上海两会人大代表提出:要结合C919制造和未来C929的制造,逐步建立本地区商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产业,使上海建设成为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制造中心。 6月17-18日,第五届商用航空发动机上海国际论坛在上海应势召开。围绕“数字航发,智慧航发”,共计吸引300余位业内人士与90余家相关企业参与,20余位演讲嘉宾聚焦科技创新驱动,经验成果展示,展开深度交流。 产业与政策: 上海市航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徐庆宏在致辞中提到:上海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布局科技创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上海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经济产业的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副主任王晓明以“为航空发动机适航审定,提供'中国方案'”为主题,主要介绍了中心的审定职责、工作开展现状、未来工作展望三部分。要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形成更专业化、更高效的工作团队,覆盖更多审核内容;目前审定条款规章多来源于欧美,要逐步构建国产发动机谱系,制定更具中国特色的适航规章条款,真正服务好“中国制造” 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 导读:据报告显示,到2035年中国机队规模将达到8684架,民用客机市场空间近8万亿元。在我国C919面临批产,但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尚未研制定型之际,我国商业航空发动机产业实现国产化刻不容缓。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CR929宽体客机型号副总师李革萍研究员在“民用飞机推进系统集成的实践与探索”报告中,从飞机整体的先进性、经济性为切入点,围绕飞发一体化设计、短舱优化设计、跨声速层流设计和MBSE研究历程等内容,和与会嘉宾一起分享交流其中的“最优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董绍明就如何提升发动机材料性能,介绍了新型的战略性的尖端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人们预计在21世纪中可替代高温合金的发动机热端结构材料之首选。将其运用到航空发动机的制造中,实现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的划时代升级。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研发体系与仿真技术部部长黄博在“仿真驱动研发—基于模型的航空发动机研发模式探索”报告中提到,尽管国产发动机面对有限的窗口期和自主工业体系及流程方法薄弱的问题,但商发在夯实地基、系统规划、提前布局三个方面不断探索和研究,朝着“以虚辅实,以虚补实,以虚预实,以虚替实”的目标,攻克一系列难关。 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渝在“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对国产高端加工设备的性能需求”报告中,以课题负责人的角度,通过两年多深度参与的感受,结合国家对两机专项的高要求,道出了航空发动机上下游产业链国产化中的困境和挑战。他提到,从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讲,商发制造在运用国产的状况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视差距,潜心研究,注重用、产、学、研,未来国产高端装备就能够真正走到前沿。 当前,5G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新型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郑建军梳理了5G新基建在四大核心领域当中的关系,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目标。借着5G+工业互联网所构建的网络化数字化搭建高速的信息公路,逐步解决结构类的测试项目中“加载规模冗杂”、“测试数据庞大”、“试验周期漫长”、“过程风险不可控”等痛点。 商用航空发动机市场竞争激烈,新型发动机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促使设计还是材料不断改进和变革。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材料供应部部长张燕报告了商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要求,发布关键材料和制造技术的需求,分享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建议。同时,积极寻求可靠的优质供应商进入航发商发的供应商名目 信息爆炸的时代,高质量、低成本的试验测试数据,以及更开放、更便捷的共享试验数据,将助推发动机的正向设计研发与能力的快速生成。 当前,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需求,飞行试验的数据已成为推动航空发动机高质量研制的核心,反哺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验证的规范与提升。未来,全寿命周期数据的开放与融合是试验发展趋势之一。 可持续发展探索: 导读:为响应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航空制造业将面临深度转型。当前,国内发动机企业已为绿色航空积极制定计划;外资航空发动机企业已在绿色航发道路上先行,并提供相关经验分享。 截至到2019年航空业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2.9亿吨,占人类活动碳排放量的2.9-3%,并每年增长3-4%,因此绿色航空必要且必行。根据这一航空发展愿景,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曾海军对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噪声控制、污染排放提出新要求,期望通过探索新能源、采用替代燃料、发展电推进技术、聚焦增材制造技术来实现绿色航空。 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肖进作“未来民用飞机混合动力系统发展应用前景与技术支撑”报告,介绍分享了合作项目案例、混合动力产品、推进系统的载荷及实际场景中的解决方案,同时对未来城市空中飞行器市场作出展望。 普惠发动机商用发动机客户业务的大中华区总监沈文佳就其中的挑战和应用实践进行了分享。GTF作为行业新一代具有革命性的产品,自2016年进入商业运营以来,为行业在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同时普惠也致力于混动,纯电,氢能等领域的研发,以期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效率并助力可持续发展。 赛峰航空测试台公司大区销售经理胡小草以试听双管齐下的方式分享“蜘蛛系列”发动机运输产品,该系列的三款机械臂将有助于航空发动机企业将厂间运输时间缩减15%,同时可基于原有厂房进行改造,减少新建厂房的成本,通过提高工作效能,降低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智”化: 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崔晓辉先生提到:达索系统作为前期研发到整体仿真,再从整体制造体系到数据分析的贯通企业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工业软件集成商,基于航发运营管理体系,助力航空发动机如普惠、中国商发等行业龙头企业,实现在线精益协同管理。 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航空院副院长高仕伟先生介绍了以质量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如何赋能航空智能制造,通过贯穿设计、生产制造、计量检测、数据应用的四大关键技术,技术储备与服务支持:使工厂更智能,最终实现提升品质和生产力。 论坛以“数字航发,智慧航发”为主题,关注商用航空涡扇发动机的发展,聚焦科技创新驱动,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吸引业内近300位专家学者,90余家企业展开交流。至此,2021(第五届)商用航空发动机上海国际论坛圆满落幕。 据悉,上海正在积极争取民用涡轴、涡桨发动机总装中心落户上海,以打造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制中心的地位。 当前,国产民用航空发动机CJ1000和WZ-16正在向产业化方向迈进。商发作为国产涡扇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单位,联合主办了本届商用航空发动机论坛。今年下半年在湖南长沙,WZ-16的承制单位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与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将作为2021(第九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的组委会单位,组织讨论涡轴、涡桨航空发动机的民用化进程。届时,上海市航空学会将联合湖南航空学会,共同策划本次论坛,助力上海牵手未来民用涡轴、涡桨航空发动机量产项目。

    Jun 24,2021
  • 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暨航材互援年会筹备会在青岛召开

    6月9日上午,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与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代表们到访海克斯康参观其先进技术展览馆与智能化前沿技术。就8月18日-19日即将在青岛召开的2021(第五届)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与第26届民航飞机航线维修暨航材互援年会(以下简称会议)会后考察地的选择,开展前期实地调研活动。 下午2时,会议筹备会在青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准时召开。会上,会务组就会议背景,往届会议回顾,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会议组织,会议日程,邀请嘉宾,参会人员,会场布置,会间活动等模块进行了汇报。 随后,组委会就两个会议的融合展开交流讨论,安排各自的分工、以及为各项工作设置时间节点,以期8月18-19日的论坛工作得以顺利筹备。 据悉,2021(第五届)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与第26届民航飞机航线维修暨航材互援年会将于8月18日-19日在青岛召开。论坛将由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分会、上海市航空学会主办;青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 论坛将针对航空运行保障体系的建设、航空器材管理、飞机机身及发动机的先进维修技术,飞机拆解改装等话题展开讨论。论坛旨在为民机制造商,运维方以及先进技术供应商等提供专业交流平台,为中国民机运行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完善贡献力量。 与会人员: 张 昉  青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堵书剑 青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机务部总经理 梁 钢  青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机务部总经理助理 陈启民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震威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民机运行支持技术分会总干事 闫 非 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商务部高级销售经理 冷 鹏 青岛胶东临空经济区招商部长 李 然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新业务发展总监,中国航空学会上海会员工作站副站长 付 敏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Jun 22,2021
  • 未来已来 拭目以待 | 2021(第三届)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圆满落幕

    据民航局2020年10月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已有19家航空公司506架飞机为855万旅客提供客舱wifi服务,该部分旅客仅占旅客运输总量的少数,国内机上互联网市场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与此同时,随着运营商不断加大“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网络建设,深化与民航单位跨界合作,未来空中互联这一“刚需空白”市场有望迎来大爆发,未来已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此背景下,2021(第三届)民航互联飞机大会于6月3-4日在海口成功举办。 主机厂分享 SyedBilal 区域总监 波音公司 波音公司区域总监SyedBILAL先生从运营商角度洞悉互联飞机,指出机上互联产业能够进一步实现航空优化、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工作量的减负。同时分享如何利用数据整合和资源为客户提供更智能、更高效、定制化的服务。最后强调了互联产业中数据的重要性与应用方式,将目标指向运营商与航司的进一步经营优化。 波音公司区域总监SyedBILAL先生从运营商角度洞悉互联飞机,指出机上互联产业能够进一步实现航空优化、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工作量的减负。同时分享如何利用数据整合和资源为客户提供更智能、更高效、定制化的服务。最后强调了互联产业中数据的重要性与应用方式,将目标指向运营商与航司的进一步经营优化。 李娜 市场总监 空中客车中国 王宁 项目总监 空中客车中国 空中客车中国市场总监李娜女士从如今的市场现状谈起,讲述了空客在该领域的思考,航空互联是跨越航空、通信和互联三大领域的技术,发展速度的差距造成了不平衡的现状。为了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机载互联平台,空客试图搭建开放的软件平台、全网通天线同时对于数据内容进行相应布局,期待飞机成为未来的移动智慧终端。 之后,空中客车中国项目总监王宁先生补充介绍5G时代下,中国空客在机上互联领域的创新的项目和尝试。 李云峰 总工程师、首席信息官 中国商飞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商飞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首席信息官李云峰先生在会上分享了中国商飞数字化的探索进程:建立快速的研制迭代能力,通过加快数字化加速试飞取证,助力提升商飞研发能力。同时指出,互联是融合技术赋能航空产业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转型的新兴产业,呼吁更多企业加入到航空互联体系,通过数字平台、通过互联,完善全生命周期,实现机翼模型自动的互联、自动的采集,加快研制能力提升。 航司分享 姚雪涛 空中互联网创新实验室负责人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空中互联网创新实验室负责人姚雪涛先生在会上介绍了国航互联产业的工作情况,国航以改善旅客体验为第一要务,采取四个层次的解决方案,即舱内WIFI与KA、KU、ATG之间的选择;工作团队与生产力的保障;MRO工作的配合以及及时性的数据更新。与此同时,姚雪涛也提出了国航对于机上互联产业的展望,即实现舱内局域网的门到门服务;将互联服务内容加入客舱广播;鼓励差异化的网络服务;鼓励机坪的5G信号覆盖;出台客舱无线网络服务等级标准。 欧思杰 机务工程部业务主管 中国东方航空有限公司 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旅客对机上WIFI的需求达到98%。用户热涨的互联需求对原先传统机载IFEC系统起到了颠覆性的影响。 中国东方航空有限公司机务工程部业务主管欧思杰以国内民航机载互联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题,从机上WIFI背景与、适航政策和运行标准,基于安全考虑技术方案的选择标准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 王锦申 机务工程部副总经理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机务工程部副总经理王锦申先生在会上阐述了南航在空地互联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规划,强调了空地互联工作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指出航空公司首先要推动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打破业务壁垒,联通业务数据,空地互联的数据才能真正的流动起来,在各个业务端产生价值;同时强调培养数字化文化,建立敏捷高效的数字化组织,培养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探索 今年4月民航局发布了《中国民航新一代航空宽带通信技术路线图》,明确5G地空通信技术应用于中国民航系统性实施路径。5月4日,民航局鲜明提出要推进航空客舱无线网络服务的接入。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事业部行业总监王一涵对机上互联需求、5GATG布局和启航计划进行了汇报:机上上网需求已从2018年的92%跃升至98%,且短航线面临高铁互联的强劲竞争;综合考虑容量、成本等性价比,中国移动呼吁底层网络设备商、运营商、OEM和航司共同参与,布局5GATG以满足互联需求;邀请航空公司、航电设备商参与2022年改造300架飞机进行业务试飞的启航计划,推动试飞的合作、技术研究,让中国大飞机早日实现联网。 彭焕春 运行支持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 2020年,国资委发布《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提到,数字化转型四个大方向分别是产品创新数字化的转型,生产运营智能化转型,服务敏捷性的转化和产业体系生态化转型。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运行支持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彭焕春提到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落实“以客户为核心”的核心竞争战略。国内如何像波音和大航司一样,成立数字化创新中心,搭建数字化平台以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成了近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商飞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为载体,数据为生产要素,智能化为方向,以业务数字化构成商飞数字化转型的总图景。 本届论坛以“5G已来,尽享空中互联时代”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来自主机厂商、航空公司、通信运营商、卫星运营商、技术供应商等约47家单位共计200余位代表参会,19位嘉宾参与主题演讲,共同探讨5G时代下,机上互联发展的进程、应用与挑战,把5G时代下,如何推动机上互联高速发展作为一个关键的战略性问题,在航空公司、主机厂以及各方供应商之间搭建一个交流性、合作性、能共同公平解决问题的平台,共同谋划,开拓创新,为中国民航业的发展、为世界民航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Jun 8,2021
  • 凝心聚力,推动国产客机飞行人才培养——第六届民用航空培训产业国际论坛成功召开

    随着我国民航产业的快速发展,飞行员数量和飞机数量迅速增加。截止至2025年底为止,预计ARJ21国产飞机将交付200架。飞行人才的培养与国产模拟器的适配问题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 在此背景下,2021(第六届)中国民用航空培训产业国际论坛于5月26-28日在廊坊成功召开。 政策与市场 “国产民机起步不久,国内制造厂家飞行训练理念内容更多沿用军方理念,国内用户自身经验能力以及国产民机运行能力经验不足,国产民机存在的特殊性对训练的影响较大。” 中国民航局飞标司局张凌志先生对当前飞行员培训现状做出了总结并分享未来飞行训练(运输)发展方向要基于能力与数据进行高度定制,因人施教、因事施教,要注重国产民机飞行训练、明确训练目标、要采用系统化分析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效果评估,最终实现安全高效飞行。 截至2021年4月底,全国运输航空持续安全飞行128个月,9269万小时,安全运送旅客47.68亿人次。运输飞机在册3940架,通用飞机在册2919架。中国民航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但安全与训练保障能力尚未匹配。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飞行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王延广分享了国航在飞行安全与训练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困扰,并分享了解决之道:调整飞行训练理念;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充实人员资质保证体系;以及提高训练秩序管控能力。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北亚区副总裁马涛通过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数据比对,对全球航空业做出了展望与总结,他提到:2020年疫情导致航空客运遭遇挫折,但货运业务目前已重回危机前业务量;预计2024年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全球航空市场的重心持续东移。亚洲市场仍然保持增长趋势。 ARJ21运行交流与课程 成都航空作为ARJ21飞机全球首家用户,在五年的运行中,形成了一套可借鉴、可参考、可复制的国产飞机运营模式。针对该模式,成都航空有限公司飞行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翁祖东从训练体系与深化改革探索进行了经验分享。从有经验的飞行员中挑选组建ARJ21飞行团队;探索建设适用于ARJ21的训练大纲体系;根据ARJ21机型特点组织训练提高安全飞行保障;逐步推行PLM;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力争通过不断的探索,为国产民机的事业做出贡献。 华夏航空飞行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晨介绍了当前ARJ21在华夏航的运行情况,安全状态,飞机技术状态,以及服务品质。遴选优秀飞行员组建ARJ21飞行梯队。此外,在专项工作中探索数据化、信息化在飞行中的应用,提升飞行品质保障安全;进行飞行可靠性因素分析;总结实践,进行优劣势分析,最终实现ARJ21高效安全飞行。 飞行安全训练和模拟机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易之从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展开防撞安全训练,分别是(1)如何防止事件发生;(2)防止错误操作;(3)防量;(4)低高度ACAS的避让训练。周总提到,需要加强多方协作,比如民航组织,民航局以及飞机制造商训练大纲的完善,保障航司的训练臻于完善,使飞机的飞行更加安全。 PLM是中国民航飞行训练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全面建成民航强国,锻造高素质飞行队伍的重要支点。 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飞行师胡献忠分享了海航的PLM当前的实践并作出了展望,期待借助PLM电子课程,实现建立数据制度推进数据的深度应用;解决顶层和基层的矛盾;以及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飞行员和教员队伍。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王震威从ARJ21数据包的构成、飞行模拟机数据包情况、飞行模拟机的研制以及交付情况这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目前ARJ21的运营机队已经50架,年内会将近100架左右,整个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达到200架。用户数量接近10家。这对各大厂商来说,无疑是个发展的好时机。 据悉,每20-25架飞机要配一台模拟器。随着国产民机交付量的上升,模拟器的需求也将随之上涨,这必将为飞行模拟设备产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科技部批准民航安全和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机构,针对扩展包线训练(EET),航科院飞行模拟机鉴定办公室张唯伟机长自概念深入,对模拟训练设备以及飞行培训两方面深入介绍了飞行模拟机的新应用。经由数据分析,对“中国制造”的飞行模拟机提出思考与展望。 论坛以“凝心聚力,推动国产客机飞行人才培养”为主题,20余位国内外知名航司及行业专家针对国产飞机培训体系建设,飞行技术管理及提升培训实效等三大板块展开讨论,200余位来自主机厂、航空公司、模拟器、航校&培训公司、协会、院校、政府、技术厂家等行业内嘉宾齐聚热议,通过交流学习的形式强化各航司的人才培养及储备,为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May 31,2021
  • 数·智变革为航空工业科技创新注入发展新动能 ——2021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圆满落幕

    2021年是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周年,70年来我国航空技术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飞机性能不断实现新跨越,民机体系能力建设不断实现新发展。 2020年以来,全球航空业受到了疫情的重大冲击。据国际预计,2021年年中时,全球航空业将逐步复苏。2021年底,全球航空客运量可恢复到2019年水平的一半,这对航空制造业回暖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在此背景下,2021(第十一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于5月20-21日在沈阳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以“数·智变革为航空工业科技创新注入发展新动能”为主题,邀请政府局方、国内外民用主机制造商代表、国内外民用飞机零部件及材料制造商、民机系统试验、测试设备供应商、总/部装生产设备供应商、大学院校科研院所等行业内专家学者约300位代表参会,结合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创新,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管理与发展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民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全球供应链 “空客高价值的供应链体系为企业带来了57%的收入。”空客中国&东北亚区采购总经理万艾柏为大家这样介绍空客全球的供应系统。目前,空客作为中国航空产业链的重要供应商,也将中国众多公司整合进了空客的供应链,以期在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同时,也使企业自身进入更大的市场。这对于中国供应商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窗口。 未来空客的采购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制造的元素;针对出口,也将为适应中国支线航空发展的需要进行规章制度的调整,以顺应全球化趋势,实现空客供应链的加强、巩固、提升以及发展。 研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金航数码(航空工业信息技术中心)总经理曾文基于复杂航空产品研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阐述了民机研发范式转变路径,介绍了航空工业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建设规划、推进模式及取得的成效,并以大型涡桨支线飞机MA700为例,围绕需求工程、数字化建模以及平台构建等方面,回顾了金航数码携手客户推进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实践历程与应用价值;通过分析基于模型的方法应用于产品各层级研发与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金航数码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建设框架和总体解决方案。 转包市场 “作为ABC三家供应商企业,如何争夺转包市场份额?”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宏峰对此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他提出:货运市场体量扩增,飞机改装业务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这也将是未来发展的新机会。同时,国际市场转包额逐年增加,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顺应全球化趋势,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主要要做到(1)设计制造一体化;(2)进行专业化的发展;(3)效率优先;(4)创新驱动;(5)完整产业链;最终开拓飞机改装业务转包市场蓝海。 数字化应用实践 探索空客、波音两大巨头在数字化工业软件上的思考,以启发中国航航空企业。达索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赵文功分享了与AB两家的合作:辅助空客建设数字化设计仿真制造系统,合并五大事业部,为成本的压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牵手波音发布全数字化工程策略,内容涵盖全数字化设计、全数字化制造、以及全数字化管理。 解构工业软件推动行业发展的过程,展望数字化参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助力行业进入新高度,参与国际大循环。 海克斯康借助其在设计工程端,生产制造端、计量检测端的先进技术,连通各个程序的数据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赋能客户走向智能工厂。 商务支持和发展经理李月然提到:将此特性迁移到航空工业:在设计端,提供各种学科的模拟,通过CAM的软件进行加工仿真;在后期终端的检测,通过数据收集以及处理,反馈给前端的生产制造的阶段;制造的数据再反馈给设计管理,形成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助力航空工业的智能制造。 伴随着参会嘉宾的积极探讨,为期两天的论坛圆满落幕。论坛致力于在各方单位之间搭建搭建一个具有前瞻性应用型的特色交流平台以及一个信息分享、市场合作、有效促进我国民机行业发展的合作平台,最终实现促进航空工业科技创新技术的发展,助推航空行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May 31,2021
  • 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共推航空材料高效发展 ——2020年(第六届)航空材料与制造工艺上海国际论坛

    当前,“新舟”系列已交付百架,ARJ21支线客机交付39架,大型干线客机C919国内外订单达815架,我国民机产业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航空业的发展,伴随着机体材料、结构材料、发动机材料和各类组件材料的创新和应用。十三五”以来,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对航空领域复合材料的重视也愈发加强。据预测,到2023年,中国航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82.7亿元。 在此背景下,2020(第六届)航空材料与制造工艺上海国际论坛于11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以“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共推航空材料高效发展”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来自政府、航空材料机构、大学、OEM主机厂商、零部件供应商、测试认证等150余家单位200余位代表参会。 论坛由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航空学会、民用飞机材料产业发展联盟、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由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支持;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高温合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由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 宋运堂,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论坛伊始,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宋运堂先生对论坛的顺利开幕表示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此后,介绍了闵行区具有创新科研和产业引领功能的区位优势,邀请更多业内朋友共谋合作。此次论坛共计21位嘉宾参与主题演讲,共同探讨航空材料制造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挑战。 国产民机技术需求 易俊兰,绿色制造部副部长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 自2016年,3D打印开始平稳发展,民用航空增材制造开始了一系列的兼并,逐渐走向了稳步的商业兼并和适航取证的道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低成本、智能化和集成化。谈到现阶段进展,目前“还有一些急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包含设计类的,全机的失效准则和正向验证试验的分析方法,粉末回收标准和关键参数的识别、质量稳定性的技术,工艺设备等同性验证的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等等。”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绿色制造部副部长易俊兰表示,“关于未来设想,第一要立足实际,我们和国外还有一定基础数据的差异,这个数据是要补齐的;第二是要正向地去面对,走一个正向设计的道路,要通过增材制造的设计更好把优势发挥出来。” 雷力明,研发中心副主任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设计研发中心副主任雷力明先生介绍了商用航空发动机的设计要求、制造技术的需求、以及研制过程中所需主要的关键制造技术。重点提到:“卡脖子”的不是数控加工技术,是特种工艺,并主要介绍了一些关键制造技术:增材制造、热障涂层、封严涂层、真空电子束焊技术、惯性摩擦焊、线性摩擦焊、真空钎焊、电解加工、电火花加工技术、激光加工等,表示期待与国内外有技术优势的单位进行广泛合作。 李红萍,型号副主任设计师、研究员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型号副主任设计师、研究员李红萍女士从C919飞机和ARJ21飞机的基本情况、新进民用飞机发展的趋势、金属材料在未来发展应用的需求三方面展开,结合对于材料两点需求(轻质、高的耐损伤容限性能)以及国外供应商的研发方向,预估未来5-10年金属材料主要研发方向有:适用于机身壁板、梁、机身框等部位应用的铝锂合金厚板;适用于机身蒙皮用的铝锂合金薄板;适用于蒙皮壁板长桁用铝锂合金型材;高(中)强高韧耐损伤容限性能的先进铝合金;高耐损伤容限性能、超高强度的不锈钢等等。 复合材料现状与趋势 陈萍,典型结构部主任、研发工程师 中国商飞复合材料中心 中国商飞复合材料中心典型结构部主任、研发工程师陈萍女士介绍了大型客机复合材料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并表示“当前,国内大型客机复合材料在国内的运用技术成熟度和生产效率还有待提高,全自动专业化生产线有待实现,液体成型技术有待进入生产线正式展开应用。未来,高性能,高效率,低成本将会是未来原材料领域主要发展方向。” 张烘州,高级研发工程师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 “国产宽体客机C919复合材料用量约为12%,CR929预计要达到50%以上,这样的改变对于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高级研发工程师张烘州先生总结道。过去十年,商飞针对复材制孔标准化,制孔工艺优化、刀具检测手段和质量管控方式,包括适航取证开展全面的研究,这也是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精益化制孔的必经之路。 制备技术创新升级 张学军,副总工程师,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在航空领域,对于飞机和发动机来说,要求的材料要轻质,高强、耐高温,对结构来说要低缺陷、高稳定性,这是航空材料增材制造的特点,也是未来要应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学军先生在会上提出的行业共识。为实现可靠的应用,张学军先生提出的解决办法,一是通过研究航空飞机和发动机在组织、缺陷、表面和结构方面的全流程表现和关键技术,确保航空飞机和发动机所用的材料和结构可靠性;二要注意解决基础性问题,提高技术成熟度;三要制定全流程的行业标准。 车伟,总经理,陕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 解决航空材料供给问题是推动航空产业发展的关键。陕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车伟介绍到:天成航材自主研发、自主设计的钛合金棒线材生产线,可最大限度解决国内供需痛点,逐步实现航空紧固件材料的进口替代;超细晶叶片用棒可实现小规格棒材内部晶粒细化,显著提高发动机叶片的强度及寿命;同时,天成航材设计了一条以轧代锻,锻轧结合的全流程控温控轧大规格棒材生产线,可一次生产最大直径为380mm或最大长度达24m的高性能钛合金棒材,改善传统纯自由锻生产方式稳定性差、定形能力差的天然短板。 供应链保障产业发展 MarcinSZURGO,总经理,凯戈汉姆(上海)铜业贸易有限公司 凯戈汉姆(上海)铜业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MarcinSZURGOT指出可靠的供应链是疫情之后航空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基础之一。铼作为生产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最主要的稀有矿藏,是拥有最高熔点和最高沸点的金属之一,这一特性可以有效防止发动机叶片的变形和蠕变,同时也是各国争夺的超级金属资源。由此,抵抗疫情带来的航空业下行风险,稳定的重要金属资源的供应链便显得尤为重要。 伴随着参会嘉宾的积极探讨,为期两天的论坛圆满落幕。论坛把推动航空材料高效发展作为一个关键的战略性问题进行讨论。在民机制造商和以及各方供应商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平台。以航空材料的创新发展为中心,针对如何提高航空材料效用、推进航空材料升级革新等方向,各单位展开了多角度思考与报告,开展了建设性的合作,积极推进民航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Nov 20,2020
  • 成功召开 | 第四届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

    航空工业是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民用直升机产业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目标。民用直升机工业的振兴和发展是一个贴近市场,并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未来,随着国家诸多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民航业也将迎来新的契机。从2020年到2035年, 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也是建设民航强国的关键时期。 在此背景下,第四届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于2020年10月29日在江苏省溧阳市召开。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溧阳市人民政府、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分会、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支持;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 图1:杨亮,综合管理部部长,中国航空学会 图2:付远,总经理,江苏别桥无人机小镇发展有限公司 论坛伊始,中国航空学会综合管理部部长杨亮做开幕致辞,向出席大会的嘉宾表达诚挚的问候与热烈的欢迎。本届论坛邀请政府、主机单位、航电机电系统、设计研究所、零部件、技术供应商、协会学会、大学、通航运营商等30多家单位的专家、领导参会。围绕新冠疫情对民用直升机发展的启示、应急救援航空体系规划、直升机应用与人才培养、飞行安全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江苏别桥无人机小镇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付远从生态区位、空域机场资源、政策引导有力、科技人才保障四个方面对溧阳无人机产业园进行了介绍,并表达了希望通过论坛和参会嘉宾促成深入合作的期待。 本届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由溧阳市人民政府、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分会、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支持,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溧阳经济开发区、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 后疫情时代启示录 高志武 民机研发部、适航工程中心技术专家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加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民航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如今,国内疫情形势不断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各行各业也在逐渐复苏。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民机研发部、适航工程中心技术专家高志武从直升机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新冠疫情对民用直升机市场的影响、我国民用直升机产业发展的思考三大方面分享了新冠疫情对民用直升机发展的启示,并表示国产民用直升机工业要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在合资合作研制和全球供应链体系等领域深化国际合作,从而谋求共赢发展。 应急救援 郭琪 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 中国航空国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其爆发程度之突然和蔓延势头之汹涌另许多国家措手不及,在严峻的形势下,直升机因其独有的悬停和垂直的特有性能,在医疗物资运送、空中巡察、防疫消杀等方面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航空国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郭琪分享了航空应急救援规划与建设思考和航空应急救援直升机的应用探索情况,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机队比较少,二是基础设施有差距,三是用于特殊救援场景的国产飞机供给量低。 科技创新 江跃 工程技术部副部长 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创新是引领社会的第一动力,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创新”一词多达50多次,而技术创新更是引人注目的关键词语。在直升机制造技术标准、智能化先进技术等方面与国际一流先进航空制造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工程技术部副部长江跃表示要在新材料、新工艺的探索,借鉴像波音这样的国外领先航空制造企业的经验,大力开展智能制造、抗疲劳制造、抗变形制造等先进技术研究。 BernardPLAZA 中国区总裁 赛峰直升机发动机 赛峰直升机发动机的中国区总裁BernardPLAZA在论坛上提出了创新未来的解决方案,制造比较绿色的直升机发动机,利用生物燃料、降低噪音、以及未来工厂创新的生产和维修程序,并提高我们的数字化服务,使得发动机与整个飞机有比较强大的数字交流。 荣劼 航空航天亚太区战略和产品市场总监 霍尼韦尔 关于驾驶舱技术的升级,霍尼韦尔航空航天亚太区的战略和产品市场总监荣劼介绍了霍尼韦尔的航电产品在显示屏上巨大的技术改进,增加了SBS、管理系统以及EWS,使在全天候的飞行当中会更安全。 本次论坛旨在开展国际性、地域性的民间科技交流活动,促进业内专家学者的友好交往,推广先进技术,推动航空技术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为民航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Nov 5,2020
  • 推进中国民机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2020(第十届)上海·天目湖航空工业国际论坛在溧阳成功召开

    10月28日至29日,第十届上海·天目湖航空工业国际论坛在常州溧阳举行。中国商飞、空客等中外航空工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及专家学者等齐聚,围绕航空工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为航空工业的发展明晰了方向。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航空学会等单位主办;溧阳市人民政府等单位支持;江苏省溧阳经济开发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一级巡视员李颖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分享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和未来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航空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期待。李颖巡视员表示新时代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航空工业发展任重道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奋力开启融合发展新征程。 后疫情时代,合作促进行业发展 据预测,全世界空乘航空业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关于如何走出疫情,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EtienneRAVAUD分享了空客的选择:一是优化空气流,提供安全机舱;二是快速推动碳中和的进程,实现航空产业的清洁和可持续性发展。 为使中欧双边民航局之间能够自由开展技术合作,并帮助减少重复工作,降低双方监管的负担,欧洲航空安全局中国和北亚区首席代表JavierVICEDO指明未来需要做出的努力:持续改进双方安全协议框架,在标准化以及质量管理方面共享信息,走近彼此,最终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航空制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航空发动机行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重要战略保障。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研发体系与仿真技术部部长黄博指出,需要要借助数字化技术、仿真技术加快发动机的研发,借助国内外共同资源推进模拟转型,借助民营企业的能力培育航空产业可靠的产业链。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之一,被业内视为“互联网的下半场”。在5G技术和政策推动下,工业互联网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纵观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5G技术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运营商5G创新部解决方案总监汪洋提到,5G作为数据高地和数字化本身,与以数据为特点的航空有着天然的融合优势,两者结合的运用,将有助于实现从物理产品为主的制造到由数据模型为中心、由软件定义的制造。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智能制造事业部技术总监沈洲分享了5G与商飞的合作实例:依托5G技术低时延、大连接的特点,联通与商飞在远程协助、接线、飞机表面质量检测和飞机组装方面达成了合作,助力民机工业更可靠更有保障地生产。5G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将助推“智能制造”的实现,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优化升级。 国产民机研制经验 “飞机制造过程中间,最核心的技术是如何保证飞机从零件到整机的装配互换协调。”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ARJ21型号总工艺师王建华坦言:“中国飞机制造走到目前这个地步已经到了非数字化不可。”数字化实体协调路线目前是误差最小,协调程度最高的制造技术。在保证制造精度和装配协调准确度上的优势,使其成为解决互换的重要技术路线。 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二级专家、MA60多功能飞机总工艺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尚安分享了三维工艺设计在MA700飞机研制中的实践过程,从开发一套全面面向制造进行数字化设计的管理系统,帮助打通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道路,到切实连接设计数据与制造数据,确保数字化制造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最终为企业带来业务模式的全新变革,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技术带动生产力的提升。

    Nov 5,2020
  • 高效、创新、智慧的民机运行 ——2020(第四届)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

    随着ARJ21飞机的交互量逐年攀升,C919试验试飞,929初步设计,我国民机产业正进入加速的腾飞期。作为民机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运行支持技术是民机制造业与航空业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对飞机的制造、维修等航空产业的上下游环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对促进民机产业技术升级,壮大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在此背景下,2020(第四届)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于10月21日-22日在成都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以“高效、创新、智慧的民机运行”为主题,论坛邀请OEM、MRO、部附件维修、设备工具、航材、供应链管理等90余家行业知名企业,15家国内航司,共计240余位代表参会。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分会委员陈启民先生担任论坛主持人。中国航空学会学术部余策部长、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徐庆宏致开幕辞,代表组委会向出席今天大会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瑞琴围绕“高效、创新、智慧的民机运行”进行发言,介绍双流区的优势和特点,邀请更多业内朋友共谋合作。 组委会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分会 上海市航空学会 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 指导单位: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航空学会 支持单位: 中国民航大学 协办单位: 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成都市双流区航空经济局 成都航空有限公司 中国商飞四川分公司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 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客改货的热潮与思考 史宏伟,机务工程部副总经理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疫情以来,航空货运业需求增加,飞机客改货技术得到大量关注。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机务工程部副总经理史宏伟,围绕飞机客改货技术,从原因、成本、方案等层面深入分析,详细介绍了飞机客改货的五大阶段。 在提问环节中,现场观众询问“关于330的改装方案,前起落架与原始前起落架有点不同,是否测试过性能,是否比原厂的货机好?”。史总回答道,货机起落架是有变化,包括货机的重量是不一样的。激活起落架的整个功能是需要有改进,所以降耗是不一样的,不代表它结构上有变化。在系统设计这一块,要考虑到警告系统,这个是有改装的。客改货的起落架不改变起落架本身的结构,只是在系统上做一些改进。 ARJ21的运行技术支持 吕峰,三级专业总师(运行工程技术类)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 现如今,ARJ21处于重大战略政策与市场环境不断趋好的态势,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三级专业总师吕峰提到目前该机型商飞已有7家客户,国内三大主流航空公司也已入队,市场需求稳步提升,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吕先生从客户培训、维修支持、航材支援、飞行运行支援等方面对ARJ21飞机的运行支持技术工作开展报告,提到商飞公司将不断改进客服产品、优化运行支持体系,为客户提供精湛优质服务、保障客户ARJ21机队顺畅运营。 民航维修的数字化智能发展 王锦申,机务工程部副总经理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围绕“链接未来的民航维修”话题,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机务工程部副总经理王锦申提出四化目标——维修过程信息化、维修管理科学化、维修工作机械化、维修人员白领化,并表示未来AR的定位与规划,维修过程要开展数据治理,解决传统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问题,建立标准化数据管理模式。 袁永平,高级咨询顾问,云计算与认知软件部、智能应用解决方案事业部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中国)有限公司 数字化信息融入到航空机务管理同样也需各方助力,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中国)有限公司云计算与认知软件部、智能应用解决方案事业部高级咨询顾问袁永平,以AI赋能的航空机务和航空管理为主题,介绍了IBMMAXIMO的解决方案在构型管理方面的行业经验,并分享专门针对地勤人员、飞行员、空管各种调度员、颠簸系统不同的场景配备不同的应用和详细的解决方案。 金勇华,总经理 上海美嘉林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民航机务智能维护维修场景,上海美嘉林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勇华提出OEM厂商应向规模化、集群化、资源集中化、现代化升级。机务智能维修维护要做到大数据分析、预测算法、多基地库存分配、航材共享,合规修理。在整个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从管理手册、飞行手册中把信息连接起来,形成智能化的工卡,同时做到航材库存优化,最终实现整个机务工程的管理,同时辅助机务的培训和维修,完成整个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航电深度维修能力建设 闵剑刚,副总裁(市场与商务发展) 昂际航电 昂际航电市场与商务发展副总裁闵剑刚围绕如何在本土建立发展民用航电深度维修能力和质控体系分享了一些见解和经验。作为中国唯一一家B787IMA维修站,昂际航电致力于打造从研发、生产、制造到维修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业务能力,提供民用航电系统及集成服务,依托机载互联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助力航司提高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活动掠影 伴随着参会嘉宾的积极探讨,为期两天的论坛圆满落幕。论坛邀请了民航局领导、民机主制造商、航空公司、MRO企业、先进技术供应商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参会,把推动智能化民机运行支持体系的建设作为一个关键的战略性问题。在航空公司、民机制造商,以及各方供应商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平台。以航空维修行业为中心,针对如何提高航空维修效率、中国民航维修领域未来发展等方向,各单位展开了多角度思考与报告,开展了建设性的合作,积极推进民航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Oct 23,2020
  • 模拟仿真,赋能“智造” ——2020燃气涡轮发动机仿真技术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论坛背景 根据商飞民用飞机市场预测年报,到2035年中国机队规模将达到8684架,民用客机市场空间近8万亿元。航空发动机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对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有着巨大带动作用,是一个国家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在此背景下,“2020燃气涡轮发动机仿真技术发展论坛”于10月15日至16日在辽宁省沈阳市成功召开。本届论坛邀请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产业链关键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服务等相关单位的专家、领导齐聚本次盛会,相互交流,共促航空发动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此次论坛以“聚焦仿真技术,加速动力发展”为主题,旨在提升我国航空发动机正向自主研发能力,推动航空发动机仿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李宏新参加系列活动并主持召开航空发动机发展院士咨询会、出席燃气涡轮发动机仿真技术发展论坛,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相关领域专家60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 组委会 主办单位 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中国科协航空发动机产学联合体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 承办单位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航空发动机动力传输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支持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仿真学会 沈阳市科协 协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支持期刊 航空发动机 主论开篇、群英聚集 主论坛是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在论坛开幕式上,尹泽勇院士作为大会主席代表论坛组委会致辞,甘晓华、候晓、乐嘉陵、王玉明等四位院士和七位专家学者围绕仿真技术发展作大会主题报告。如何把握燃气涡轮发动机相关专业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如何借鉴其他专业领域的仿真技术研究成果,如何推动仿真技术快速发展……院士专家的真知灼见,得到与会者的共鸣,引发会场热烈反响。 分论在后、思潮泉涌 六个分论坛同时召开,各有各的精彩。围绕推进总体与系统、叶轮机、轻型燃气轮机、结构强度与振动、燃烧与传热传质、制造及材料仿真等专业研究和建设,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有幸参与制造及材料仿真分论坛的筹备工作,以下为“制造及材料仿真分论坛”精彩提要: ○现状与展望○ 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一直以来,单晶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是我国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瓶颈之一。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庆彦先生介绍道:由于单晶结构非常复杂,在计算设计时需要采用先进数据模拟仿真手段。预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单晶高温合金仍将是先进燃气涡轮发动机最主要的叶片材料。 赶超英美,制造出“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的先进航空发动机,对仿真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师俊东先生提到:“仿真需要大量、复杂的基础数据,需要收集管理大量材料、工艺、产品制造、试验相关数据,建立完善的仿真数据库,并进行处理分析,以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借助仿真减少实物反复试验和风险、减少试错迭代,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实践与启示○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发动机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从80年代发展至今,使用仿真技术已有近20年的时间。据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周鑫所言:“虚拟制造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以设计为中心、以生产为中心,以控制为中心的多维度的仿真中心,国内大部分还是追随国外的脚步。”从去年起,沈阳黎明已经开始进行数字化工厂建模与仿真技术探索,以促进发动机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HPC技术专家王力先生表示:“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融入仿真,可提前暴露可能出现的故障、发现设计缺陷,减少实物反复试验、风险和成本,大幅提高研制效率和质量。CAE工业仿真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将设计制造的各个模块转化成数据,并整合到一个虚拟的体系中去,在这个体系中模拟实现工业作业中的每一项工作和流程,并与之实现充分、快捷的交互。” ○单晶高温合金○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国之重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制造技术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航空发动机的水平。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总工程师李嘉荣介绍了我国单晶高温合金的背景知识并着重分享了DD9的发展:“第三代单晶DD9作为我国性能比较好,而且代次比较高的产品,现在已经开始应用于先进航空发动机,并且用在了高空台的操作上。” “单晶高温合金主要用在航空发动机里温度最高,离心力最大的地方,所以对材料的要求非常高,通常用它来做两个叶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周亦胄预言道:“未来的单晶高温合金材料设计涉及大量的运算,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将会在单晶高温合金制备方面达成合作和进一步发展。” 600余人的盛会、院士专家级的研讨,一个个精彩的主题报告、一次次生动的思想碰撞……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本次论坛及系列活动,拓宽了仿真技术研究视野。大家一致认为,燃气涡轮发动机仿真技术融合了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验证技术和计算、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通过本次论坛,扩大了交流,启发了思路,促成了共识。相信通过交流与合作,在仿真等先进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燃气涡轮发动机技术、产品和产业必将在不远的将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Oct 22,2020
  • 四强空管,势在必行——强安全、强效率、强智慧、强协同

       “四强空管”的提出标志着民航空管系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今年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民航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但如今,国内疫情形势不断向好,各行各业逐渐复苏。未来,随着国家诸多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民航业也将迎来新的契机! 在此背景下,2020(第二届)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学技术交流会于9月15日-16日在北京成功召开。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电子与空中交通管理分会 协办单位 中国民航大学 中国民航通用航空运行重点实验室 承办单位 中电莱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张军,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俊臣,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    论坛伊始,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为论坛致开幕辞;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姚俊臣为论坛致欢迎词,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以及国内外来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及各地方分局、国际组织、科研院所、网络通讯、技术服务等共计90多家单位,260余位嘉宾齐聚本次盛会,共同交流,共促空管高质量发展。 智慧空管未来发展 陈志杰,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     近年来,数字化科技渗入各产业链,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杰先生表示借助数字化技术重塑未来的国家空域系统,建立全新的空中交通管理模式,将有助于实现空域精细化管理和资源的优质配置。 李其国,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局领导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领导李其国全面分析了空管“十四五”发展的新机遇、新需求、新任务与新挑战,并立足空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行业发展的基本定位,提出智慧空管建设思路。同时,空管将继续秉承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与产、学、研、用各界协调打造智慧空管发展新格局。 梁晓鹏,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北亚地区安全及航行事务副总监 空域系统技术的数字化发展必然将空中交通管制的未来引向智慧运行。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北亚地区安全及航行事务副总监梁晓鹏从航空公司的角度介绍基于航迹的运行的空管系统未来发展与思考,建议未来的空管发展将联合空管、航空公司、机场等相关方,建立统一的空中交通态势,实现航班的精细化运行,提高空管系统运行保障能力和空中交通运行效率。 朱衍波,民航协同空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的主任 民航协同空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朱衍波先生通过数字化在民航飞行全阶段的应用,构建了一个空地信息态势共享、空地协同管制指挥的精细化航迹管控场景。数字化管制需要技术发展和民航局规划共同推进,最终形成拥有智慧空管、智慧航司、智慧监管的智慧民航运输系统。 北斗系统民航应用 李欣,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技术中心副主任 空管技术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这要求各单位聚焦以北斗为核心,同向发力,加快推动北斗技术在民航落地应用。民航是北斗系统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的重要领域,推进北斗系统在民航领域应用具有重要国家战略意义。 “北斗系统及其星基增强系统将为我国民用航空提供全空域、全天候的安全可控的定位、导航和监视手段”。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技术中心副主任李欣分别从北斗系统民航应用的意义、痛点、路径、展望这四个角度入手,详细阐述了北斗系统民航应用前景与实施路径。提出北斗在民航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希望大家携手共促北斗进行扎实、充分的验证评估和夯实基础的工作。 ChristianSCHLEIFER,欧洲民用航空设备组织秘书长(右) ThomasDAMM,欧洲民用航空设备组织81工作组组长(左) 结合我国北斗系统在空管的应用,针对李欣副主任提到的导航、基础设施和定位,欧洲民用航空设备组织秘书长ChristianSCHLEIFER为大家介绍到其62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伽利略的服务标准化,并在导航过程当中应用了伽利略卫星导航,下一步将和中国的供应商、制造商进行密切的合作,希望能够将北斗星基导航系统加入到他们的标准过程当中。 航空气象新技术 张中锋,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航空气象中心副主任 根据美国前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气象对航空运行的影响巨大,和天气有关的飞行事故占比占到21%,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延误占到了76%,我们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对此,中国民航气象领域的技术也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了突破传统的气象探测方式,国家层面又有哪些新技术亮点与规划?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航空气象中心副主任张中锋围绕气象对航空运行影响、航空和气象的关系、航空气象探测、预报和服务五个部分,从气象信息和运行决策系统融合的四个阶段开展汇报讲解。最后提出希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方法,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智慧机场新基建 李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 智慧运营未来将是智慧机场建设的核心,可有效提升机场运营效率,节省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益。尽管不同的主体对于智慧机场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行业对于智慧机场的发展轮廓已经越来越清晰。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李颖女士以首都机场为例,从新基建和智慧机场建设的关系、新基建下的智慧机场规划、智慧机场建设实践三个层次开展汇报。从机场的运行安全、服务、商业以及管理的领域探讨新技术如何应用到机场的业务中,最终打造智慧机场。最后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希望能够跟空管建立更多系统层面的互联,能够传输共享实时数据! 会场掠影 为期两天的论坛圆满落幕,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将空管推向更广阔的创新领域,营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空管创新生态圈,把智慧空管的未来发展作为一个关键的战略性问题展开探讨。 本届论坛旨在通过合作交流,促进空中交通管制的未来向着精细化、科技化发展。各位嘉宾积极互动,反响热烈,局方领导与行业权威专家齐聚,通过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学交流会平台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广空管新技术广泛应用,早日实现民航强国的蓝图。

    Sep 18,2020
  •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前往上海广尧商务咨询公司走访调研

    7月16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大装备处调研员刘建华、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周莹前往上海广尧商务咨询公司走访调研,上海广尧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翼飞等人进行了接待。 交流过程中,上海广尧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翼飞介绍了公司业务及项目发展基本情况,并对协会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同时也就通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充分交流。双方对航空协会与广尧的业务交流及后续合作展开沟通。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航空学会国际航空产业会议的独家合作伙伴以及中国商飞《大飞机》杂志社的独家战略伙伴,全方位提供航空产业咨询与服务,业务共分为三大板块 1、国际论坛 每年举办超过十个以上国际大型行业会议。 同时,我们是中国各管理机构, 如民航局、 空中交通管理局、航空工业, 中国商飞等单位及OEM厂商的主要活动组织者。论坛围绕细分领域展开,如:航空电子设备、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制造工业、ATM、MRO等。 2、广告营销 杂志广告:代理商飞《大飞机》、《航空动力》杂志广告业务; 营销邮件:ChinaAerospaceNews拥有超过150,000订户,帮助客户增强品牌曝光度; APP:“Galleon航空”APP是国内第一款此类APP。通过在APP上展示公司logo和介绍,推广您的产品和服务。 3、产品代理 广尧在中国民用航空业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与各级政府组织及中国商飞,航空工业,中国航发等高层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与广尧合作,您将得益于我们在行业内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及时与国内正在寻求交易的企业联系起来,在市场开拓的各项环节中设定更多保障。 联系我们 刘女士(SaraLIU) 电话:021-51555203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Aug 28,2020
  • 溧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一行来沪交流

    2020年7月16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耀庆一行莅临上飞公司交流参观,与上海市航空学会领导及上飞公司领导在座谈交流会上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座谈交流会由上海市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商飞专家组组长、原副总经理史坚忠主持,史坚忠理事长代表学会对溧阳市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王耀庆副市长就溧阳市在动力电池、智能电网、汽车及零部件、农牧与饲料机械等四大产业的发展做了介绍。同时,王耀庆副市长表示溧阳市正大力发展航空工业,计划新建航空零部件涂装中心(表面处理),届时将有效带动溧阳市航空零部件产业的加速发展。 会上,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商飞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委办公室主任徐庆宏就上海市航空学会在行业活动、论坛展会、产业引进等方面的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最后,上飞公司科技部部长王长法介绍了上飞公司各大民机项目的时间节点、关键核心技术、工艺材料、设备需求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助力国产大飞机腾飞,努力实现制造强国梦。 本次座谈会使得与会三方更加深入了解,会谈过后,嘉宾参观了上飞公司数控车间、ARJ21部装车间及ARJ21总装车间,并在运10飞机前拍照留念。 7月17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耀庆一行来到东联航空机轮刹车大修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考察,上海东联航空机轮刹车大修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超,对来访的溧阳市政府领导及上海市航空学会领导表示热烈欢迎。随后,王超总经理介绍了公司的概况及航司机轮维修的过程,在王超总经理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厂区车间,了解了机轮总装、机轮分解、轮毂的清洗及小零件分解/清洗等过程。 由上海市航空学会、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主办,溧阳市人民政府支持的“第十届上海·天目湖航空工业国际论坛”将于10月28至29日在江苏溧阳召开,论坛将重点关注5G技术、物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 预计,论坛将汇集250多位来自国内外政府局方、国内外相关组织、飞机主机设计制造单位、机载系统科研院所、企业和相关高校的领导和专家,为业界同仁打造一个权威、适时的交流合作平台,届时,欢迎业界内专家领导莅临。 联系我们 刘女士(SaraLIU) 电话:021-51555203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Aug 28,2020
  • 2020(第二届)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学技术交流会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电子与空中交通管理分会 指导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协办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中国民航通用航空运行重点实验室 承办单位:中电莱斯·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热点议题】 1.国内空管发展规划及新法规 2.全球空管发展趋势及未来新技术 3.完善ADS-B数据应用技术,提升空管自动化系统运作效率 4.基于四维航迹的运行的空管系统未来发展及挑战 6.气象监测与智慧云服务技术应用 7.AeroMACS技术在机场的应用 8.基于性能的导航(PBN)技术进展 9.空地一体化运输网络构建 10.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空管运行的应用 11.数据链的未来发展与应用 12.5G技术与空管的应用结合 13.“C类数据移交”技术应用,提升航班准点率 14.国内外通信导航监视技术比对 15.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地基、星基增强系统技术 【赞助商】 【联系方式】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刘女士 电话:021-51555203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Aug 26,2020
  • 互联飞行,畅游天空

    2020(第二届)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于8月13日-14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主办单位 上海市航空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专业分会 支持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 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承办单位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论坛伊始,上海市航空学会秘书长金鸿明主持开幕式,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徐庆宏致开幕辞,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启民致欢迎辞,向出席今天大会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党委书记孙胤围绕“新、美、暖、智”四大特点,介绍园区的优势和特点,邀请更多业内朋友共谋合作。 上海市航空学会秘书长金鸿明 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徐庆宏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启民 机上互联——飞乘新体验 王煦,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平台运营部副总经理 根据行业的预测到2035年全球机上互联网带来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300亿美元,其中航空公司领域的市场空间达到300亿美元。面对目前国内机上互联面临着改装流程长,流量成本高等困难,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平台运营部副总经理王煦提出“借助中国互联网的独特优势,航空公司机上互联通过对数据处理和有效利用,也将助力飞行安全的提升,降低运营成本。最终实现旅客满意,航司盈利的双赢局面。” 张昉,青岛航空副总裁 2020年7月7日,国产首架国产高速互联网飞机成功完成首航,这对于国内的航空公司是一个里程碑似的大跃进。青岛航空副总裁张昉先生分享了青岛航空机上互联网项目的实践过程与经验,并在现场播放了改装视频。 张弛,空地互联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冠疫情对航空行业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和影响,证明了航空业其实是一个脆弱而又面临高风险的行业。“传统的服务要素被精简,互联网需求呈现跳跃式增长,这也促使利润来源由机票转变为增值服务。”空地互联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弛表示,“目前国内航空互联网面临着商业模式不灵活、产业链不成熟,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极少的挑战,中国的航空互联网覆盖面低的现状,这些都要求我们立足于现在的4G技术,连接不同商务业务整合更多资源,使互联网改变飞机的运行生态。” 5G——万物互联的钥匙 彭焕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副部长 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在其最新报告中写道,“预计到2021年,全球航空5G市场规模将达到5亿美元,到2026年这一数据将增至39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2.7%。”让飞机上互联网已经是国务院重点推进的十佳工作之一。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副部长彭焕春表示,“未来航空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跟新的技术,飞机的互联,5G,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做深度的融合;商用飞机航空系统各个方向跟空管、机场、航司、MRO的发展趋势要做互联,提升商用飞机服务在整个民用飞机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比重。”打造完善的数据分析平台,构建国产飞机数据检测、存储、分析、共享的生态圈,打破飞机的传统使用方式,提升飞机的运行效率,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 马俊康博士,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航空互联部主任 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的航空互联部主任马俊康博士提出“在5G技术背景下,ATG和卫星通讯融合,促进实现飞机制造商,航司,卫星运营商,机载方,地面系统产业互通升级。" 王一涵,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交通行业商务总监 “5G新技术必将为ATG注入新的功能带来革命性的体验,可以提高覆盖面积半径更广,连接更稳定,抗干扰能力更强,容量更大的连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的政企交通行业商务总监王一涵表示,5GATG既可以降低我们航司的联网成本,也可以给航司开辟一条创收的途径,更为更多的行业发展带来了可能性。 空地互联——航空数字的大门 蒋萍,昂际航电航空和数字业务发展总监 对机载设备商来说,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其第一步就是要做到空地互联,而对于航司来说,空地互联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乘客满意度,增加辅营收入。“智能化的第一步是空地互联,就像计算机要联网,联网之后就是智能化”,昂际航电航空和数字业务发展总监蒋萍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并分享了昂际航电机载互联的解决方案。她表示,目前机载互联本土化产品较少,国外的产品占比较大,昂际航电立足国内市场,将系统定义、系统集成,改装方服务和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服务提供给本地航司,提供更加便捷的空中互联网服务。 刘伟伟,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ATG产品总经理 “ATG最大的问题在于频谱,中兴在多年的开发经验和实践中开发了自研芯片,核心问题是解决网络之间的干扰问题,还有地面和空中的波束自动跟踪技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ATG产品总经理刘伟伟先生分享了中兴通讯针对ATG的方案和未来的强化思路,“未来中兴通讯的站点会无缝覆盖中国整个航路,预计站点达到800-1000个,这将会对航空互联网的推动产生重大意义。” 孙路,空中客车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左) ThorstenRobrecht,SkyFiv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右) 机上互联网行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空中客车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孙路和SkyFive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ThorstenRobrecht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开发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5G空地互联解决方案。 上海波音航空改装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也在论坛上与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进行初步接洽,探讨有关落户的政策。 感谢以下单位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 昂际航电 SkyFive公司 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 TEAC 泰雷兹 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届论坛共邀请来自航空公司、主机厂商、系统集成商、卫星通讯、网络安全、航电系统等超过200位领导专家出席。围绕后疫情时代航空互联网发展机遇,提升飞乘体验及运营收益,5G赋能智慧航空,空地互联和航空数字化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各方搭建一个交流性、合作性、能共同公平解决问题的平台,强化航企数字化发展道路,共同谋划,开拓创新,为中国航空制造业和航空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据悉,第三届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将于2021年上半年在上海召开,欢迎各企业踊跃报名参与。

    Aug 18,2020
  • 安全、可靠、创新、发展 ——第九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

    2020(第九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以“安全、可靠、创新、发展”为主题,于8月12日-13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航空研究院 指导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 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嘉宾单位 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 支持单位 上海市航空学会 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航珠海通用航空研发制造基地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航空工业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 航空电子系统综合技术重点实验室 民航空管航空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展出国产飞机C919,ARJ21模型 论坛伊始,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姚俊臣主持开幕式,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先生致论坛开幕辞,并对先对来自海内外的政府、主机厂所、航电系统供应商、研究院、政府、协会及相关高校的有关领导、专家和商务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 刘高倬先生,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 近年来,民航局一直在大力支持航空企业并推动民航强国战略,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主任顾新提及目前我国中高端的航电设备的供应商数量较少,核心设备依赖进口。应当建立联盟,推动技术研发、突破航电技术壁垒,从而推动适航和技术标准的建立,做到机载设备国产化,走上自主研发之路。此外,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C919大型客机副总设计师周贵荣表示整个研发过程要围绕至顶向下的过程,融入到环节,分解到每个部件、软件、硬件及开发,才能做出最优的飞机。 顾新,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主任 周贵荣,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C919大型客机副总设计师 空管和航电虽为两个领域,但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所长王金岩提到,全球已从空管体系架构、运行规则、民机航电架构、人工智能、航空器运行支持等角度开展空管与航空电子技术研究,也由此将空中交通管理规则模型化、产品化,支持航空器运行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支持空管规则演进。使民机在安全可靠飞行的基础上,更智慧高效地运营,为航空公司提供更好的利益。 王金岩,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所长 随着对“二氧化碳减排”需求的全球化趋势和短距或城市空运需求的增长,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日渐成为全球飞机市场的新趋势。昂际航电公司集成航电系统产品管理总监Larry Yust先生以线上直播演讲的方式,详细阐述了航空电子系统的未来创新。演讲中提及eVTOL的航电系统需要利用先进技术进行高度集成,设备要求小尺寸、轻重量、低能耗。同时利用多传感器收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预见性维护。现在eVTOL确实是在安全安保、适航审定等方面有问题需待解决,但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最终将看到人机交互之间更多的可能性。 Larry Yust,昂际航电公司集成航电系统产品管理总监 民用航空运输业卫星导航是一个制高点,具有非常强的行业特殊性,安全性等级很高。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焱滨指出,北斗系统在民机航电中的主要应用在位置追踪设备以及以北斗为核心的机载多模导航接收机。未来要做的是推动北斗定位追踪导航纳入ICAO全球航班追踪技术标准,实现所有运输和通用航空器均装备兼容北斗的机载多模式接收机,具备北斗导航功能。 王焱滨,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目前民机行业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国产飞机开展持续适航工作,C919,AG600,MA700等国产飞机进入攻坚期,适航审查活动全生命周期任务的复杂度为当前开展软硬件审查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中国民用航空上海适航器适航审定中心电子电气室副主任蔡喁表示,为了应对挑战,审定中心开发了适航审查信息系统,具备三种不同的接口模式,实现了在申请方系统内进行操作,审定部门能做到数据实时同步。 论坛中,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系统审定室高级工程师侯小宇指出电子硬件本身底层存在比较严重的国外封锁,如果生搬硬套国外的相应要求容易导致国内项目无法执行,通过对大量国外的局方联合工业方的报告研究,综合吸收,规范国内电子硬件审查工作的思路和路径,通过复合型方法策略建议,推行牵引国内工业方的具体发展。 蔡喁,中国民用航空上海适航器适航审定中心电子电气室副主任 侯小宇,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系统审定室,高级工程师 北京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副部长王政博士从航电系统日益集成化、模块化、自主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了航电软件可信性保证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分享了轩宇信息在航天高可信嵌入式软件评测业务二十多年的经验,从软件测试、FPGA验证和软件研制一体化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报告中全面的嵌入式软件可信性保证解决方案的介绍,从工程实践提升到理论方法,再通过团队建设、工具研发和应用,回归工程实践,获得了参会者的广泛共鸣和强烈认可。 王政,北京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具研发部副部长 嘉宾交流环节 观众提问环节 感谢以下单位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 昂际航电 北京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 达索系统 倍睿软件(上海)有限公司 Presagis 上海慧程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创提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北京华力智飞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恩眠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3CEMS广上科技 图研(上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蓝天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卓能电子(太仓)有限公司 航空工业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 航空工业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 航空工业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 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有限公司 超过350位相关单位领导专家出席本届航电论坛,围绕民用飞机航电系统适航要求,航电系统新技术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航电系统仿真与测试、数据安全与防护、大数据分析以及航电系统维修与保障等行业内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以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为平台,共同探索民用飞机航电行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共同谋划创造价值与互利共赢之策。 据悉,第十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将于2021年上半年在上海召开,欢迎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踊跃报名参与。

    Aug 18,2020
  • 2020(第二届)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

    8月13日-14日 中国,上海 【论坛组委会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专业分会 【支持单位】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承办单位】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往届演讲嘉宾】 【赞助商】 【热点议题】 1. 机上互联信息网络构建及安全管理 2. 国产民机互联数据端口接入标准评估 3. 机上网络接入后的商业机会 4. 如何实现互联飞机一体化解决方案 5.  如何实现客户数据多点触达,提升互联运作多方协同效率 6. 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的系统开发 7.互联机上时代助力航司产品、客户体系/品牌体系联动 8. 新一代安全高带宽卫星连接,提升运营效率 9.机上互联未来运营及盈利模式探索 10. 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管理飞机客舱互联服务 11. 如何持续优化旅客的空中上网体验 12. 中小型航司互联平台合作运营的模式探索 13. 机上网络威胁分析和持续防护 14. 国内互联飞机改装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15.创新连接-面向航空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连接机上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联系信息】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刘女士(SaraLIU) 电话Tel:021-51559030 邮箱Email:marketing@galleon.cc

    Jun 28,2020
  • 2020(第二届)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工作声明

    Feb 20,2020
  • 民航互联智能技术交流会暨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筹备工作会议在商飞召开

      2019年12月12日,民航互联智能技术交流会暨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筹备工作会议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商飞客服”)召开。本次会议由商飞客服科技委办公室主任吴波主持。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上海市航空学会、商飞客服、东航股份、东航电商、霍尼韦尔、昂际航电、松下航电和中国卫通等单位,覆盖了从互联技术上游至下游的全产业链企业。     吴波主任表示,民机互联大会旨在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对国内外情况进行分享交流,从而促进合作,共同发展。交流会上,各与会代表针对航司、飞机主制造商及卫星运营商的互联需求,探讨了数据的输入、输出及应用,数据安全及数据获取的权限界定,以及高带宽信息互通等行业焦点。席间,代表们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行业发展建议,补充并完善了大会议题内容,对智能互联技术发展以及后期互联飞机大会的举办起到了积极作用。按计划,第二届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将于2020年4月22日至23日于上海召开。   会后,商飞客服副总经理辛旭东接待了与会代表,对本次交流会的成效表示肯定,并对后续的大会筹备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随后,参会代表前往相关部门进行考察。   联系我们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刘女士(SaraLIU) 电话/Tel:(+86)021-51559030 邮箱/Email:marketing@galleon.cc

    Dec 13,2019
  • 加速复合材料创新,助力中国民机发展——第七届中国航空材料加工工艺峰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近几年来,随着航空产业不断发展,先进的复合材料以其高性能、多功能和智能化的产品特征,已经开始在航空航天领域内大规模应用,并逐步从次承力构件进入到主承力构件。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政策也在大力推动航空用的复合材料发展。在工信部发布的《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也强调,要加强航空材料研制,完善国产航空材料体系,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铝锂合金以及高强高韧钢等关键材料。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航空学会和民用飞机材料产业发展联盟共同主办,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航空材料及加工工艺峰会于11月15日在北京成功落幕。行业内15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促航空材料产业发展。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标材部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室主任梁恩泉发表了主题为“民用飞机钛合金材料应用发展趋势”的精彩演讲。报告中,他从自身经验角度出发,与参会嘉宾们分享了中国商飞自主研发民机的钛合金材料选用的情况。 在中国商飞生产的三大型号飞机中,ARJ21在材料设计体系上相对比较保守,钛合金使用量只有5%,在市场取证之后会做更新优化工作;C919在自主研发时,从总体定义阶段已经把材料的选用问题考虑在前端,其材料体系选的也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牌号和工艺;CR929仍在设计阶段,初步计划钛合金材料采用15%。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亟待发展,材料标准规范体系仍需完善,对此,梁主任表示,首先应贯彻国家新材料发展战略,建立优势资源共享机制,实现研发、生产、验证、应用的高效协同联动;其次整合上下游企业优质资源,促进民机材料产业上下游供需衔接;同时提升产学研链条贯通和集成水平,以推进国产材料的适航装机。   梁恩泉,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标材部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室主任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路线中强调,要重点突破具有系列原创技术的高性能大型关键构件高效增材制造工艺及成套装备工程化关键技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海鸥教授团队对3D打印锻件的研究为国家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成果支撑。论坛上,张教授向与会嘉宾们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 他表示,传统制造技术存在流程周期长,成品率不高、成本高且污染重以及产品适应性差等特点。微铸锻同步复合制造技术发现了“微区生长原位塑性成形”新原理,发明了“铸锻合一”超短流程、创形创质并行的新方法;在工艺上,发明微区多能场复合、微铸锻同步、并行创制或控制零件形状与品质的新工艺;在装备上,发明了用于微区微铸锻紧凑变胞机构、缺陷实时检测、自适应修复等各系统集成的智能制造新装备。这一技术实现了铸锻铣合一制造全过程数字信息化,引领传统制造业创新升级,增强了我国高端制造国际竞争力与装备水平。 张海鸥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动机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客观技术实力和装备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促进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论坛上,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研究员李晓欣与参会嘉宾分享了树脂基、陶瓷基、金属基等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他表示,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发动机使用复合材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他指出在发动机的选材上,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适用性,包括不同温度下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环境适应性等综合性能应满足零件的结构、强度、功能设计要求。 李晓欣,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商飞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的刘建光博士从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与发展,推进思路、核心能力建设及中国商飞未来发展等四部分出发,发表了主题为“大型客机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展望”的精彩演讲。增材制造技术适合小批量复杂零件生产,材料利用率高且工艺约束少,在民机制造领域应用也很广泛。 为进一步统筹中国增材制造发展,中国商飞在2017年成立了中国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中心职责包括对新技术的评估、对前沿技术预先研究、专业能力建设,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等内容。因为增材制造涉及到材料、设备、设计整个产业链,刘博士表示,未来在有些方面,商飞希望和供应商合作,立足产业长远发展,坚持“主制造商—供应商”管理模式,突出研究重点,并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推进增材制造发展。 刘建光博士,中国商飞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研究中心 茶歇交流 商务洽谈 为期两天的峰会于今日在北京成功落下帷幕,本次峰会共吸引行业内150余名专家学者,60家企业参与,15位嘉宾发表精彩演讲,并展示了众多成功案例及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本次峰会,传递行业发展趋势,促进各单位之间交流合作。 据悉,第八届中国航空材料及加工工艺峰会仍于明年11月在北京举行,届时,希望能有更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共谋互利共赢之策,共商产业发展战略。

    Nov 18,2019
  • 优化服务全流程,提升航旅忠诚度——2019民航客户忠诚度管理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

    2019民航客户忠诚度管理论坛于10月30日-31日在上海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以“优化服务全流程,提升航旅忠诚度”为主题,由上海市航空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专业分会联合主办,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民航大学、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徐庆宏致论坛开幕辞,他表示随着数字化营销时代的来临和航空运输市场环境的改变,忠诚度计划成为航空公司增加辅助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次论坛把提升航旅出行体验,让客户更忠诚作为一个关键的战略性问题,各方共同探索民航增收发展之路,共同谋划,开拓创新,为世界民航业的进步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精准营销应对旅客偏好 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赵桂红从精准营销和数字营销的角度出发,就“新兴在线购票航空旅客聚类发现及选择偏好识别”为题发表演讲。她指出,年轻人将成为以后乘机的重要客户群体,而对于这一类群体的研究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目前我们旅客分类的方式很单一,传统旅客的划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航空公司及第三方订票平台的需求;其次处于大数据时代下,对大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进行聚类,从而提取旅客的特征,有利于进行精准营销。 智慧行李提升出行效率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全球行李控制中心总经理沈辰毅先生分享了东航在行李运输方面的创新和实践。东航搭建的BMS系统,覆盖了旅客体验、行李运输、行李掌控3大场景进行管控,目前在推行使用RFID技术,利用RFID对行李进行全流程追踪是东航接下来明确的推行计划。另外,东航目前推出的无源型的电子行李牌,让旅客行李的运输更加轻薄,环保。他表示行李服务的体验一定会受到旅客的热烈欢迎,东航正在通过这些创新和体验来不断提升顾客满意度,回馈顾客的忠诚度。 差异化服务细分目标客户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客户主管韩涛表示目前正在迈向航空服务的差异化时代,现在的航空客运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航空公司已经开始推出了各种形式的差异化服务。对于航空公司而言,提供差异化服务将会成为航空公司未来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品牌运价产品的不断成熟,航空公司可能从单纯的价格竞争逐渐转化,通过实施差异化服务,专注于各自的细分市场目标客户,对各自细分的市场精耕细作,产生互补的优势。对中间的空隙市场有效的填充,最终在一些局部的市场里面形成差异化的良性的竞争关系。 数字经济促进会员生态变革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常客服务处经理陈宇哲就会员生态在数字经济下的变革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介绍了数字经济带来的变化、厦航白鹭俱乐部数字化发展以及俱乐部未来数字化的突破口。他表示未来数字化经济的潜力非常大,厦航白鹭俱乐部对数字化的发展确定了五个发展方向,包括客户的洞察、会员服务、会员运营、品牌传播、积分货币化;会员运营方向确定了数字化五步运营体系,包括增强忠诚度、增强惊喜度、增强活跃度、增强便捷度、增强推荐度等。 数字化平台构建客户服务体系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市场部副部长毛剑坤从客户服务体系概述,客户服务业务介绍,客户服务发展趋势三个部分出发对中国商飞客户服务体系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处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中国商飞在也在飞机客户服务的应用做了一些思考。基于产品互联的服务化延伸,主制造商利用建立数字化运行支持平台构建一个民用飞机运行及运行支持产业生态链,各利益相关可以基于该平台实现服务应用的开发,形成未来民机运行维护的共享经济体系最终效果,实现整个民机运行和维修价值链在各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流动,从而提高民用飞机的运行和维修效率,降低运行和维修成本,改进产品和服务设计,提升主制造商盈利能力,最终实现主制造商、运营人和供应商的商业共赢。 大数据分析提升用户体验 携程旅游信息技术公司产品总监刘绘燕女士分享了携程大数据与用户体验改善方面的经验及案例。她表示客户忠诚度、满意度一直是携程持续追求和关注的核心指标。携程的数据部门通过整合大数据,一直在努力做个性化、定制化的应用。移动端用户的行为分析是携程关注的重点,通过分析旅客的用户画像,决定后续的产品引导和推荐。另外她还提到了携程的超级会员服务,针对超级会员售卖场景搭建一套模型,在模型里还原目标用户画像特征,对用户的倾向性做一定程度的打分,根据属性做一些差异化的推荐。 用户为主打造新型出行方式 北京伊飒尔界面设计有限公司总裁袁小伟博士指出,用户体验不是使用产品之后用户感受的好和不好,方便不方便,从体系方面看,用户的研究到用户的界面设计、测试评估以及标准和认证都是非常完整的体系,这个习题不是基于产品,而是基于完全用户端的感受。 滴滴出行豪华车事业部陈姗姗介绍了滴滴在链接一站式的出行服务体验方面的一些创新想法和创新模式。豪华车推行的就是给个人化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现在给客户怎么样极致的体验,才能够让他更方便、更节省时间。在这过程中,谁跑得越快、越先,就有可能占据市场的先机。 本次论坛共有超过130位来自国内外航空公司、院校、咨询公司、出行体验服务商和大数据、旅游、技术开发商、金融服务等相关单位领导专家出席,围绕乘客数据分析、提升乘客体验、精准化营销策略等行业内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以民航客户忠诚度管理论坛为平台,旨在通过会议传达产业前沿讯息,通过交流学习的形式强化各航司的品牌建设及营销策略,为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据悉,第二届民航客户忠诚度管理论坛计划于2020年10月在上海召开,更多论坛详情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Nov 4,2019
  • 智能机电,畅想未来——第四届民用飞机机电系统国际论坛在南京成功召开

    第四届民用飞机机电系统国际论坛于10月22日-23日在南京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以“智能机电、畅想未来”为主题,由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航空机电系统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承办,航空工业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航空电力系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及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论坛伊始,中国航空学会综合管理部副部长杨亮作为论坛主持人,对先对来自海内外的政府、主机厂所、机电系统供应商、研究院、政府、协会及相关高校的有关领导、专家和商务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先生致论坛开幕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总经理焦裕松先生致论坛欢迎辞。 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总经理,焦裕松 论文颁奖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新动力 在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是全球各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动力引擎之一,这场变革无疑已渗透到民用航空的各个方面。当然,人工智能技术要在航空领域大规模地成熟商用,还存在着诸多挑战。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飞机电控集成工程技术所总工程师,飞控液压系统设计总师,研究员,徐东光博士从背景、应用、需求以及挑战四个方面出发,指出智能飞行将为商用飞机运行带来深刻变革,提升飞行安全、提高飞行效率、改善飞行过程。目前商用飞机智能飞行的发展存在人工智能应用与现有适航条款和民机监管体系冲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和提高、现有系统升级智能系统存在障碍等问题。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飞机电控集成工程技术所总工程师,飞控液压系统设计总师,研究员,徐东光博士 “未来综合化、多电化系统需要智能控制;更精确、更灵巧的机电系统需要更智能技术来支撑;机电系统健康需要人工智能管理,人工智能概念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我国今后应该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从多电化、综合化、智能化方面做更大的拓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专务、机载液压燃油与环控系统事业部总工程师,李实求从人工智能在飞机机载系统应用前景以及必要性出发,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人工智能技术在机载机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专务、机载液压燃油与环控系统事业部总工程师,李实求 电动飞机——弯道超车新契机 我国传统的航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与欧美企业在传统领域开展竞争并超越面临较大困难,但在电动航空领域,目前全球所有参与企业的发展水平差距不大,以电动航空技术引发的技术革新为契机,我国航空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与世界先进水平迅速接轨,实现弯道超车。 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李开省高级专务重点介绍了电动飞机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他指出未来航空电用的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高,智能化、互联等方面也会有新的需求,电动飞机技术是针对这个需求最好的解决方案。传统飞机的结构复杂,可靠性低,对于环境污染高,未来电动飞机技术发展方向是要有先进的电力系统架构,更高电压系统更大适应性、智能化电力系统。电动飞机技术是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同时电动飞机技术中大规模高效仿真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高级专务,李开省 利勃海尔电子系统负责人AxelHARTMANN博士和飞行控制系统专家GuidoWEBER介绍了利勃海尔在多电发展方面能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指出未来全电飞控系统面对的挑战:一是机翼通过碳纤维材料制成,会产生大量热,热管理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另外是不同驱动装置在同一个平面上工作也会带来一个挑战。利勃海尔针对这些挑战有相关的解决方案,有一级和二级飞行控制系统提供给客户,EHA,EMA和电力电子系统,这些系统可靠性更高,具有更高预测性。 利勃海尔电子系统负责人,AxelHARTMANN博士 10月23日下午,参会嘉宾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考察。 媒体采访 茶歇交流 小组讨论 提问环节 超过300位相关单位领导专家出席本届机电论坛,围绕商用飞机智能飞行展望、人工智能在机载机电系统中的应用、飞机技术的探索和研究等行业内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以民用飞机机电系统国际论坛为平台,共同探索民用飞机机电行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共同谋划创造价值与互利共赢之策,旨在深入了解中国民机机电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聚焦飞行安全。 据悉,智能电动交通论坛将于2020年10月于上海召开,第五届民用飞机机电系统国际论坛将继续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承办,计划于2021年10月召开,更多论坛详情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Oct 28,2019
  • 第十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暨第八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在西安成功召开

    第十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暨第八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于9月27日在西安成功落幕。本届论坛以“优化数字化创新能力,保障飞机安全可靠飞行”为主题,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承办,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中国航发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与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论坛伊始,中国航空学会综合管理部副部长杨亮作为论坛主持人,首先对先对来自海内外的政府、飞机主机制造厂商、适航审定行业的有关领导、专家和商务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论坛名誉主席王昂致开幕辞,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程宽以及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杜崇壮为论坛致欢迎辞。 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论坛名誉主席刘高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朱宏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民机产业部副部长朱振军,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程宽,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杜崇壮,空中客车(中国)飞行材料采购总监张苇,中航珠海通用航空研发制造基地副总工程师、AG600副总设计师罗琳胤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论坛。 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论坛名誉主席王昂 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程宽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杜崇壮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它不仅仅是经济的驱动力,也是发达国家的地位象征,国家实力的体现。为推动航空产业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 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原副巡视员、中国航空学会科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石靖敏为与会嘉宾们做了政策解读。她表示,目前我国研发、设计、制造、装配、试验、试飞、维修等航空工业体系完整,民航适航审定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通用航空在适用性上还有待改进,今年民航局也发布了很多的政策,以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完善法规体系。另一方面,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加入WTO,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往来,近年来,在航空产业我国也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放开市场准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亚太区高级代表SarbhpreetSinghSAWHNEY在演讲中也提到整个航空领域的发展需要需要国际性的框架,需要通过多边和双边的协作进行国际关系指导指南的制定,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新出现的一些挑战。 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西安航空器审定中心结构强度/制造检查室副主任孙中雷从对新技术的安全认知和新型安全管理策略两方面分析了运输类飞机适航审定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原副巡视员、中国航空学会科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石靖敏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亚太区高级代表SarbhpreetSinghSAWHNEY 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西安航空器审定中心结构强度/制造检查室副主任孙中雷 智能制造是航空工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制造业发展战略,揭开了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的序幕。航空业作为我国战略性产业支柱,它的发展一直被外界所关注。论坛上,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MA700飞机型号总工艺师、制造技术一级技术专家解安生向参会嘉宾们分享了MA700的智能化生产线应用。他表示,飞机生产智能化的构建体系,要实现产品生产要素虚拟化和数字化建模仿真,以MA700为例,采取了4个关键技术应用:精益布局和物流、数字化制造仿真、自动化数字化制造、集成智能管控系统。 飞机有限责任公司MA700飞机型号总工艺师、制造技术一级技术专家解安生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制造中心副主任、副总经理王飞也在论坛上分享了商飞目前5G应用于大飞机制造方面的一些实践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为了把5G和工业互联网在飞机制造领域做的更深,应用更广泛,未来将继续不断探索基于5G的商飞制造系统,建设基于5G的大飞机示范工厂,赋能基于智能制造系统的大飞机产业链协同并助力形成基于5G+互联网的方案。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制造中心副主任、副总经理王飞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被誉为“工业之花”,它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为推动航空产业发展,提高航空发动机研制水平,“十三五”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持续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全面启动并实施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推动大型客机发动机、先进直升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等产品研制。在本次会议的分论坛——第八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上,来自政府机构、研究所、适航审定中心、高校等众多领导嘉宾汇聚一堂,共商发动机产业创新之路。 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法规标准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綦蕾在论坛上从发动机吸鸟问题、进气系统结冰、瞬时燃油结冰、单粒子效应、火山灰污染、防火、复合材料风扇叶片以及持久试验等八个技术点出发,浅谈了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技术要求新动态,并提出几点建议。首先针对这些适航要求、要从根本上剖析基本原理,掌握设计技术,解决工程问题;其次考虑航空器适航要求新动态涉及发动机的部分;采取飞发结合的适航工作模式,最后还要加强行业协同联动。 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法规标准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綦蕾 中国航发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航空发动机机械制造首席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刘智武从发动机发展趋势、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发展现状以及航空发动机发展对制造技术的需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航空航天作为高端技术的代表,是《中国制造2025》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未来,制造技术将朝向新结构——轻量化、整体化、复合化,新材料——高温、高强、低密度,以及新工艺——高效、低成本、高精度、精益化等趋势不断发展。 现场茶歇交流 小组讨论环节 提问环节 本届论坛联合政府局方、国内外相关组织、飞机主机设计制造单位、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单位、机载系统科研院所、企业和相关高校,以全球民用航空工业发展需求为中心,集中讨论包括行业政策、适航法规、民机市场全球化合作与中国本土化发展;民机先进设计理念、系统集成、智能制造技术;先进动力及相关研制技术、先进机载系统相关技术等议题。 近400位相关单位领导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民机未来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寻求解决行业发展面临实际困难的方法。同时,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以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为平台,共同探索民机行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共同谋划创造价值与互利共赢之策,通过该平台营造技术交流、合作创新和协作发展的良好环境,为行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据悉,第十一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将由航空工业沈飞承办,计划于2020年9月在沈阳召开,更多论坛详情敬请关注相关后续报道。

    Oct 11,2019
  • 高效安全新时代,引领飞行新一代——第五届航空培训产业国际论坛成功召开

      第五届民用航空培训产业国际论坛于2019年9月24日-25日在海南三亚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共海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批准,上海市航空学会,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分会以及上海航宇科普中心主办,海南天羽飞行训练有限公司支持,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协办。   论坛伊始,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徐庆宏为论坛致开幕辞,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辛旭东致欢迎辞。国内外知名航空公司、协会,通航公司、航空培训院校、高等学院、飞机制造商,模拟机制造商等方面79家单位近200位领导专家参与本次论坛,共促航空培训产业发展。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徐庆宏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辛旭东   近几年来,自动化系统在如今的航空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飞机驾驶舱中。不仅可以提高燃油效率,减少机组工作负荷添加额外的功能,对人工操纵起到一定的协助作用,还可以提高乘客的舒适度。但同时,对自动化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引起新的失误模式,带来新的认知和注意以及训练需求的增加。论坛上,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飞行安全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周晓青指出,在如今高自动化的驾驶舱环境下,机组人工操纵能力也在不断降低,或者在关键期间出现低级的错误。自动化以后将与飞机系统,包括操作系统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理解并合理应用自动化,应该首先从“系统/体系”上着手,同时遵循安全理念原则,加强人工操纵的训练。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飞行安全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周晓青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B737机型师,珠海分公司副总经理李为也针对此前的波音737MAX事件,就当下我国民航飞行员应如何塑造机组能力发表了看法。他表示,航空公司就像是飞行员的“制造商”,所以航空公司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形成自己的系统,打造以理论、模拟机、航线、技术研讨、案例分析、CRM培训等全方位覆盖的人员训练体系。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B737机型师,珠海分公司副总经理李为   当前,我国民航安全管理进入基于绩效的系统安全管理阶段,航空公司基于行为的反应式飞行训练机制与运行环境的深刻变化之间的不协调日益凸显,随着我国民航运输总量的快速增长,安全防范风险与日俱增。在民航局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运输航空公司飞行训练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强调要重点降低人为飞行不安全的比例,提高飞行员操作能力。论坛上,欧洲航空安全局的RMT0.599EBT主席PhilipADRIAN与参会嘉宾们分享了他们目前的状态,所使用的技术以及未来的需求。他表示,要确保学习和培训过程一定要在飞行员生涯开始时就进行,并且在整个飞行员生涯中都要贯穿不同的CBT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他们会采取人工智能技术,用飞行模拟的数据的监管,语音的识别以及声音的分析,培养有利的培训环境。 欧洲航空安全局的RMT0.599EBT主席PhilipADRIAN   国际联邦航空公司飞行员协会执行副总裁PatrickMagisson也提出一些关于飞行员高效培训的建议,并简要介绍了运用大数据和CBT等工具提高培训效率的方法。 国际联邦航空公司飞行员协会执行副总裁PatrickMagisson   长荣航空有限公司的总飞行师李秉仪发表了主题为《建导,EBT实施的关键因素》的精彩演讲。演讲中,他提到一个好的教师通常会告诉学员正确的事情,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敢挑战权威,而EBT则是完全的一种相反的模式,EBT它以结果为渠道,我们需要学员培养所具备的技能,它是教员和受信员之间的关系,之后,李秉仪总飞行师围绕着EBT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建导教学法,根据学员的特点讲训练点,并向与会嘉宾分享了长荣航空的应用。 长荣航空有限公司的总飞行师李秉仪   论坛上,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运行支援总师,客户培训部部长王震威从传统课件的局限,COMAC多媒体课件开发现状,未来发展展望等三个方面对COMAC多媒体开发进行了分享。传统多媒体课件依然存在单机模式开发,基于固定的培训脚本等缺陷,导致开发效率低,学习模式有限;中国商飞前几年结合多年经验,开发了基于HTML5的分布式协同开发平台,课件脚本编写、素材准备、图文编排、配音加载、课件合成、发布和学习全部基于同一网络平台完成,解决了传统用单机开发CBT课件的模式的问题。C919多媒体课件将采用COMAC第二代开发平台和标准开发,使用更多的三维素材,增加更多的动作交互;实现更便捷高效的协同工作;更严格的构型控制。同时,未来要适应学习碎片化,更好的结合应用大数据。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运行支援总师,客户培训部部长王震威   小组讨论环节   提问环节   现场交流   为期2天的论坛圆满成功,本届论坛以提升飞行员操作技能,推进民航产业发展为愿景,与会嘉宾们围绕中国民航业发展现状和飞速的发展需求,打破传统,改革创新,大幅提升飞行员培训效率等行业现状展开深入的探讨。   本次论坛旨在为航空公司、航空院校和各方供应商之间搭建交流性、合作性,能共同公平解决问题的平台,探索飞行员培训发展之路,共同谋划开拓创新。与会嘉宾也反响热烈,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了解了行业发展新热点,结识到新的合作伙伴,发现新的商机。明年航培论坛将由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计划于2020年9月在广州召开,期待明年能有更多专家学者参与论坛,推动航空培训产业发展。

    Oct 9,2019
  • 推动通航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第三届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

    发改委出台的《通用航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我国将大力促进通用航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消费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通用航空器在应急救援、短途运输领域的应用。预计到2020年,我国通用航空机队规模达到5000架以上,复合增速达到17.5%。 在此背景下,第三届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于2019年6月26-27日在上海中星铂尔曼酒店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指导,中国航空学会主办,华东通航服务中心支持,上海民航龙华机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航空工业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中航空管系统装备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航空学会名誉主席刘高倬致开幕辞,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主席杨国庆致欢迎辞。 刘高倬,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 杨国庆,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空业的迅猛发展,直升机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应急救援、航空护林及海上作业等领域。原厂生产的直升机本身并不具备满足如农林喷洒、医疗急救等工作业务的条件,需要对直升机进行相应的改装,安装适当的设备后,才能执行特定的工作任务。但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对通航直升机所进行的改装必须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各地区管理局适航审定批准后,才可以投入使用。 论坛上,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适航审定处副处长徐逸乐指出,2018年适航审定司发布了三个有关适航审定政策的文件,在7号文中提到如果改装申请人是通航公司,则其可以申请小改、大改,并且对于改装的审批方式给与一定弹性,小改则采用备案的形式,到中国民航局备案。关于轻型运动类的直升机,民航局也起草了相应标准及征询意见,目前修订也正在征询意见。 徐逸乐,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适航审定处副处长 在美国国家安全运输委员会对1996-2000年美国直升机事故的统计中显示,与固定翼飞机相比,直升机事故率较高,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研究发现,70%的事故与4种原因有关,分别是直升机动力装置故障,直升机操作机构故障,直升机航电设备故障以及在没有故障的前提下依然会发生的可控飞行撞地事故。 航空工业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蒲毅从直升机安全性分析、飞行安全与可控飞行撞地、近地告警技术应用、近地告警技术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近地告警技术在直升机飞行安全中的应用。针对可控飞行撞地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他提出了最具前景的7项防撞技术,领域内相关专家也表示近地告警技术为当今预防可控飞行事故的现有尖端技术。随后,蒲总对直升机近地告警技术难点与关键技术、国外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近地告警系统能增强飞行机组对周边地形、障碍物态势感知能力,大幅减少直升机的CFIT事故,保障直升机飞行安全,直升机近地告警未来发展趋势逐渐转向智能化与综合化。智能化是将近地告警产品与自动驾驶设备交联,实现被动告警与主动防撞的融合,充分保障飞行安全。综合化是将一类具有相同作用目标的功能模块综合为一体,能够给予飞机全方位安全提示。 蒲毅,航空工业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据数据统计,中国民用直升机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市场的需求更是极大刺激了各方面的热情。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民机技术总监徐朝梁在《国产直升机创新突破及未来市场》的报告中指出,对直升机所来说目前一直致力于打造民族品牌,今后目标将以需求为导向,基于成熟的军机平台技术进行创新,打造新型民机;并且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实现技术共享共赢,为国产民用直升机市场争一席之地。 徐朝梁,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民机技术总监 动力系统一直是飞机的核心部分,直升机的发展也必然离不开动力系统的发展。对此,论坛上,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梅庆首先对研究所在直升机产业里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简单汇报,其次,与大家交流了研究所正在研发的AES100民用发动机的情况,并表示未来在涡轴发动机技术方面,将从低耗油率,高可靠性,低污染排放、健康管理以及增材制造等五个角度出发开展工作。 梅庆,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论坛上,中民通航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陈希彪关于通航低成本运营、信息化思维从通航的现状,低成本运营的核心成本,案例以及通航管理目标进行具体阐述。提及通航低成本运营,陈总表示由于企业作业种类比较多,营业能力比较弱,在经营上各种各样的困难,除了申报之外还有更多的运行、经营上的一些问题,以及航油、维修、飞行、设备这些基础的运营成本。并总结到,在整个企业成本中,真正占到大成本的部分是三方面,飞行员、维修以及航油。 陈希彪,中民通航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 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过程中,相对于其他救援工具,直升机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能够垂直起飞降落、不用大面积机场、能批量运载物资和伤员,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之一。 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已形成了以直升机为重要支撑的完善体系,其组织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商业运作,慈善募捐。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中心副总经理蓝剑指出,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救援的力量还比较分散。其次,我们直升机的数量不够,机型结构也不合理,覆盖范围也比较有限。并且,我国整个航空应急救援系统缺乏培训和应急训练。 蓝剑,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中心副总经理 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通航董事长,副总经理闫增军在论坛上跟大家分享了海上运营安全优质、高效服务的经验。并表示中信海直在5年前开始尝试中国的北斗进行飞机动态的跟踪和监控,但是技术还不成熟。呼吁同行、相关单位以及主管部门能够积极推动技术发展,早日实现监控技术。 闫增军,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通航董事长 除了航空救援,航空护林近年来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规划》提出以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设为重点任务,新增租用航空护林飞机100架;拓展通用航空服务森林防火的深度和广度。去年,我国形成了应急管理部,把消防、抗洪、地震、森林放火都归成一个部门管理。青岛直升机航空公司副总经理陈钰柱表示,纳入应急管理体系为航空护林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面对多元化的任务,如何选择机型、保障运行安全,进行人员训练。同时,如何服务好非专业的用户,平衡安全与业务以及应对市场竞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陈钰柱,青岛直升机航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6月27日下午,与会嘉宾们前往华东通航服务中心与龙华机场进行参观考察,深入了解通航产业运行现状,切身感受通用航空的蓬勃发展。 为期两天的论坛圆满结束,本届论坛共计吸引国内外直升机运营商、直升机主机厂所、直升机系统供应商、零部件设备供应商、政府协会及行业媒体等近200位嘉宾到场。与会嘉宾围绕直升机改装的适航审定、直升机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中的应用、海上作业的难点攻克及航空护林等方面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本届论坛旨在为众多用户单位搭建一个加强行业合作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促进海内外民用直升机产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发掘直升机低成本运营方案的同时,进一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行业更高价值。希望明年有更多专家学者能够参与论坛,共谋合作!

    Jul 2,2019
  • 第四届华东通用航空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由中国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指导,华东通航服务中心(上海民航龙华机场)主办,中国航空学会支持,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航空工业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中航空管系统装备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协办。民航局运输司、适航司、法规司相关领导,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华东地区省(市)发改委、交通厅(局)有关领导以及通航企业、通航机场、科研院所、金融产业链等方面的代表和外国专家200多人与会,共谋通用航空行业发展愿景。 近两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民航局等部门相继发布与通用航空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力支持通用航空发展,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前景可期,但是复杂的政策环境使得市场方无法及时掌握通航发展方向。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积极沟通市场需求,进一步在管理理念、协调发展、安全监管和建设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推动区域通航多元化发展。  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华东通航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航企业纷纷成立,通用航空器和飞行员数量逐年攀升,通航机场快速增长,通航飞行小时稳步提高,社会各界投资通用航空的热情持续高涨,地方政府发展通航和支持通航的政策和规划不断涌现。截止2019年5月底,辖区内经营性通用航空企业106家,非经营性通用航空单位6家,经营性无人机企业1854家。2018年新增通航活动主体23家,新增在册航空器118架,辖区通航企业共计飞行12.89万小时,起降31.44万架次,同比分别增长24.9%和22.3%;辖区通航企业在册航空器数达到525架,同比增长28.9%;行业发展各项主要指标增长率均在20%以上。 民航华东局蒋怀宇局长在讲话中指出,随着通航“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民航华东局按照民航局的部署和要求,华东通航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遵循“保安全、扩规模、调结构、强基础、重保障”的发展主线,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华东地区不断细化出台促进通航发展的工作举措,以实际行动为通航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通用航空不同于运输航空,通航属于全产业链,涉及多门类,可以纵深发展,从航空器设计、制造、研发到作业航空、工业生产、文化娱乐、科学普及,再到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大众服务等方方面面。因此,它才会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才能成为民航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才能成为航空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蒋怀宇,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局长 会上,民航局运输司廉秀琴副司长致开幕词。民航局就通航发展中的法规体系、适航管理等有关问题作了政策解读。华东通航服务中心就试点方式推动通用航空改革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通航企业、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就通航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公司运营经验、运控体系建设、创新服务保障能力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廉秀琴,中国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 本次论坛的召开,以“放、管、服”为核心,为完成民航局“十三五”规划中有关通用航空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引导、促进通航产业健康蓬勃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开拓了发展思路,确定了华东地区通航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真正集聚各方优势资源,抓住通航发展的新机遇,提升通用航空的基础保障能力,构建面向华东、辐射全国的通航综合服务体系,促进通用航空更好更快发展,以真正实现“两翼齐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同期将于6月26-27日在上海中星铂尔曼酒店举行第三届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欢迎各位行业内专家学者莅临现场。

    Jul 2,2019
  • 第四届华东通用航空发展论坛

    2019年6月25日 上海市,中国 一、 会议地点 上海航汇大厦,三楼会议中心。(上海市徐汇区云锦路600号) 一、 组织架构 指导单位 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 主办单位/Hostedby 华东通航服务中心(上海民航龙华机场) 支持单位/Supportedby 中国航空学会 承办单位/Organizedby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航空工业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 中航空管系统装备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Co-organizedby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二、 会议日程Agenda 1.通用航空政策宣导解读 GeneralAviationPolicyAnalyse ✈关于通用航空法规体系重构路线图"两个框架"的具体解读 ASpecificInterpretationOfTheRoadMapOfReconstructingTheGeneralAviationRegulatorySystem "TwoFrames" ✈关于通航适航管理条例的政策解读 PolicyInterpretationOnTheRegulationsOnTheAdministrationOfNavigableAirworthiness 2.试点方式推动通用航空改革 PilotApproachToPromoteGeneralAviationReform ✈华东通航服务中心平台建设试点及其对全国通航发展的借鉴意义 PilotConstructionOfEastChinaNavigationServiceCenterPlatformAndItsReferenceToNationalNavigationDevelopment ✈四川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试点对通航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TheSignificanceOfThePilotProjectOfLow-AltitudeAirspaceManagementReformInSichuanProvinceToTheDevelopmentOfNavigationIndustry ✈江西“低空快线”试点进程与发展 ThePilotProcessAndDevelopmentOfThe"Low-AltitudeExpressLine"InJiangxiProvince 3.国内外先进通航企业发展经验分享 ExperienceSharingInTheDevelopmentOfAdvancedNavigationCompaniesAtHomeAndAbroad ✈直升机安全运营模式借鉴 HelicopterSafeOperationMode ✈首航直升机公司运营经验介绍 IntroductionToTheOperationExperienceOfTheFirstFlightHelicopterCompany 4.民航行业政府领导与参会嘉宾互动答疑 Summarizethecontentoftheforumandanswerthequestionsofthedelegates. 会务联系人Contact: 刘女士SaraLIU 电话Phone:+862151559030 邮箱Email:marketing@galleon.cc

    Jun 24,2019
  • ABC三大飞机制造厂齐聚民航大,探讨绿色航材管理——“2019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成功召开

    21世纪以来,在国家战略和行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产支线ARJ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C919大飞机将交付用户,民用飞机机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航空市场。这无疑为民航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发展航空维修水平,进行有效的航材管理也将成为保障航空运营的关键要素。 在此背景下,由上海市航空学会、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专业分会主办,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成都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支持,中国民航大学、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三届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国际论坛于2019年6月12至13日在天津成功召开。 徐庆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论坛伊始,上海市航空学会秘书长金鸿明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徐庆宏致开幕词,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辛旭东和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白杰致欢迎词。 辛旭东,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白杰,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 重视航空维修,提升运行效益 航空维修是飞机使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航空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副司长薛世俊指出“目前,我国国产飞机维修资源非常匮乏,包括OEM的维修能力与专业化程度都是不足的。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造厂家自身不重视,二是维修行业缺少供应商等的支持,难以达到民航法规管理要求。国产民机制造业应与维修行业协同发展,在研制阶段制造厂商要重视维修性设计和供应商管理,交付初期提供整机保修服务、协调部件保修服务。同时,维修行业要降低维修成本,对索赔期后维修资源的选择要早做准备。” 薛世俊,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副司长 论坛上,中国航空器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郝燕、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航材与采购部副总经理徐朝阳、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运行支持部副总师黄爱军、波音全球服务集团市场及业务发展东北亚总经理杨欣宇、厦门航空有限公司航空器材部总经理,飞机维修工程部高书魁、空中客车公司中国客舱供应商项目负责人ChristophSCHREMPP博士围绕“新机型对新航材管理/保障需求预测体系建设”进行小组讨论,专家们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关于如何新机型引进做好航材供应链准备、在保障管理中提高保障效率降低保障成本、OEM与MRO合作方式,包括新机型AOG的支援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将多年经验一一分享,在场参会嘉宾收获满满。 优化航材管理,保障航材流通 民用航空业成本居高不下,形势严峻。目前我国航空公司运营成本主要包括:航油消耗、航材成本、机场起降费、销售、财务等其他费用,而航材成本是除航油以外资金投入和占用的主要项目。因此,做好航材的管理工作,对航空公司控制成本具有重大的意义。 会议上,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航材采购中心高级经理翁益云从航材投资策略、管理实践等方面分享了海南航空的航材管理工作经验。目前,海航每年新增的供应商都在10家或10家以上,海航会以适航质量为前提,秉承开放的心态,与供应商一起成长。同时,在投资策略方面,海航主要采用自有投资、航材共享,ITP三方的结合起来的模式。对已有的老旧机型、资产存量比较大的机队,采取优先自投为主,共享为辅的策略。 翁益云,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航材采购中心高级经理 来自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学院副教授杨坤则从适航管理角度出发对型号合格审定中的供应商适航管理提出:“针对供应商适航管理,可以从三个具体的管理模式入手,一是分类管理模式,对于制造商来说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把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二是分等级管理模式,三是分阶段的管理,对于型号合格审定的五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杨坤,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学院副教授 打破数据孤岛,推动产业发展 如今,航空维修业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加快,“大数据”应用正改变着航空维修业的技术格局。无论对于飞机运营商,还是维修服务供应商来说,如何充分利用新一代飞机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让这些数据带来更高的运营效率,都成为其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机务工程部副总经理王锦申提出,目前我国的维修发展手段略显滞后,数据孤岛现象非常严重,机队构型管理相对粗放,从而维修人员无法做到针对性精细维修。未来可以通过全面数字化转型提升维修管理转型,再加上对飞机技术数据全面分析与应用,实现一个由IT支撑和服务于维修项目向数字化驱动的转变,从而打破现有瓶颈,实现安全和可靠性的进一步提升。 王锦申,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机务工程部副总经理 对当今的航空业来说,数字化意味着安全、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这令它在航空制造和民航运营方面拥有巨大的价值。通用电气航空集团工程部中国区总经理王鹏表示,GE目前采用了在人工智能领域很前沿的NLP技术生成算法,以帮助合作伙伴解决数据清理工作。此外,在叶片修理检查、解决航材库存、维修等方面也都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未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多的与商用航空领域深度融合,实现商用飞机研发、制造的数字化。 王鹏,通用电气航空集团工程部中国区总经理 签约仪式 在本次论坛上,上海迪诺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加拿大InternationalWater-Guard公司进行了合作签约仪式,本次签约合作将对双方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期两天的论坛圆满结束,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有关政府机构、行业组织、航空公司、零部件供应商、运营商及相关高校、企业等260余人参与。论坛围绕国产民机的制造与维修,安全运行保障体系,航材管理模式及航材供应链体系未来的发展等行业内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本次论坛以“高效、经济、创新、协作、绿色”为主题,旨在通过搭建国内外航空产业交流平台,对航空运行保障体系和航材备件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期待明年有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共同促进民用飞机运行体系的进步和发展。

    Jun 17,2019
  • 安全航电,智控未来——“第八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在沪成功召开

    2018年12月,我国C919大型客机B-001A架机顺利完成了全机静力测试、颤振/ASE试飞的一系列地面试验,进入试飞环节;中俄联合远程宽体客机CR929正式启动发动机及主要机载系统联合概念定义工作,转入初步设计阶段。作为民用飞机的神经网络,航空电子系统是飞机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C919、CR929等项目的发展都离不开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航空研究院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航珠海通用航空研发制造基地、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支持;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昂际航电、航空电子系统综合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八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于4月16日-17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姚俊臣先生主持开幕式,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代表中国航空学会致开幕辞,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以及来自国内外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对支持本届论坛的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11个国家的近500名与会代表齐聚现场,共同参加民用飞机航电盛会,论坛第二天设有专业分论坛,峰值参会人员达700人。在论坛征文方面,共收录133篇优秀论文,创下历史新高;媒体方面,多达十家媒体单位参与论坛。无论是从人数、参会国家、论文收录数量抑或是媒体数量上,都打破了往届论坛的记录。在今年,除了保留历届论坛的展览展示、一对一洽谈和媒体专访等传统模式的前提下,新增适航审定的专业培训环节,帮助航电业界同仁深入探讨专业议题。 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    适航安全——民机运行底线 适航性是民用航空器的的安全标准。适航司作为国产飞机的审定部门,是代表公众利益对航空器的安全性进行把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我国与国际社会具备同等,甚至更高安全等级的民用航空产品。 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电子电气室副主任,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蔡喁指出,我国目前的适航审定主要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和应用带来的挑战,二是适航审定人员经验不足。面临这样的挑战,近几年来,适航司在构建新形势下的适航审定工作和适航审查的平台的课题上进行了很多探索。2018年正式成立了中国民航局驻商飞适航审定办公室,尝试改变监管方式。其次,适航司在去年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适航审查代表和委任代表资格标准化的训练,进一步规范适航审查的操作工作。同时,在审查优化过程中,规定审查规则,构建适航审定业务全面数字化的尝试。 针对适航话题,来自欧洲民用航空设备组织的ChristianSCHLEIFER就欧洲适航认证发表了精彩演讲。面临新技术与电子设备不断发展的挑战,他表示国际间协作是至关重要的,要秉持开放的态度,共同完善航空系统体系,提高安全水平。 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电子电气室副主任,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蔡喁 整合创新——增强飞行体验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航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机舱的整合创新中去,本次论坛也针对机舱改革创新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未来的飞行员会不断使用先进技术,引入人机交互创新模式可以从正面帮助到飞行员,以一种更加优良的方式提升他们的表现,同时提高飞机效能。”法国空中客车架构整合部的资深人机交互专家FlorenceREUZEAU强调,“在人机互动方面做出成功的创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这项工程集成方面考虑到人为的因素,因为人因是技术创新的归结点,是人最后来使用这项技术,所以人为方面的各个因素都需要去关注并融入到设计方面。” 关于提升客舱体验,波音商用飞机的副技术院士张家声表示,波音一直在不断尝试采用新的内饰技术进行创新,提高燃油效率,改善乘客飞行体验。目前波音所采用的OLED是非常柔性的显示材料,可以编程和数字化,并与机舱融为一体。在照明设计方面采用OLED技术可以很好的管理机舱照明,使得空间感觉更加宽敞,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加宽敞、平缓的飞行体验。 法国空中客车架构整合部的资深人机交互专家FlorenceREUZEAU 飞控系统——辅助飞行安全 飞行控制系统是整个飞机机载系统的核心,也是整架飞机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保证着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提高飞机飞行性能和保障飞行安全。近期发生的多起飞机失事事件都在提醒着我们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飞行控制系统安全性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系统架构安全性,包括如何设计系统组成的元素,利用余度技术解决问题的可靠性等问题;二是功能安全性,包括飞机从起飞至着陆整个的控制过程。关于结构模块耦合问题,航空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研究员、副总工程师王永在会议上强调,飞机的器动弹性震荡要引入气动反馈,但弹性模态变化不属于控制的范围,必须用限波器把它滤掉。 如今,除了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的安全,飞行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也是当下热点话题。美国风河系统公司军工市场业务发展总监AlexWILSON表示,网络安全贯穿整个系统,维护飞行网络安全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并把安全程度进行细分,从而满足飞机各个级别的要求。同时,未来会有更多的软件系统去检测安全性、质量性及飞机的表现性能。人工智能将成为辅助、保障飞行安全的重要工具。 美国风河系统公司军工市场业务发展总监AlexWILSON 嘉宾提问环节    为期两天的论坛圆满成功,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有关政府机构、行业组织、民用航空主机厂所、电子设备、航电系统科研单位、零部件设备供应商及相关高校及企业参与。论坛围绕民用飞机航电系统适航审定要求、航空电子新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航电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飞行器运营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以及人机交互的整合创新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本届论坛以创新、开放、共享、安全为主旨,搭建加强合作的国际交流平台。同时,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实现了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期待明年有更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促进民用航空电子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Apr 23,2019
  • 数据消灭信息孤岛,互联感知未来飞行 ——“2019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在沪成功召开

    根据发展预测,到2035年,中国年乘机人数达14亿人次,民航自身已经成为汇聚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海量数据载体。随着行业对改善民航安全管理运营水平、优化运行和运营效率,提高乘客机上满意度的需求不断提升,机上互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实时互联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将机场网、航线网和信息网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实现民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由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专业分会主办;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19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于4月17日-18日在上海隆重举行。论坛伊始,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辛旭东副总经理代表大会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学会民用飞机运行支持技术专业分会”为大会致开幕辞,并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专家等国内外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辛旭东 安全经济,智能互联 高速的机上互联掀起了民航业在技术领域的新一波更新的浪潮,随着行业对提升乘客飞行体验、节省航空公司成本,以及提高运营效率的需求不断提升,互联飞机领域的投资有望剧增。在本次互联飞机大会上,来自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机载信息室主任,曹全新研究员提到通过互联飞机来提高民航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上飞院紧紧围绕飞机维修、安全、远程技术服务、危机操作性能提升等与主机紧密相关的领域开展合作,追求更高的层次,达到舒适性以及环保性。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宽带事业部毛孝峰副总经理介绍了卫通的服务构思和服务想法以及卫通对FAC的规划。他指出卫通近期的计划,会在2021年前后全部是Ka的资源,卫星覆盖中国的同时,还将覆盖到东南亚地区、新西兰地区,给整个机载领域提供全新的网络,解决整个行业在网络端、应用端的痛点。以色列Argus的航空研发总监NoamMENSCHER提出,现代电子化飞机由于系统独特、封闭性,航线的操作在航线之间会发生变化等原因使得其在探查安全事故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他任务,保护网络安全,需要具有多层的检测能力,同时关联多个来源,保持网络畅通。 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机载信息室主任,曹全新 需求导向,加快航司数字化转型 互联飞机是加速数字化航司转型以及航空公司数字化转型未来全面成功的重要基石,也是关于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民航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亚太区互联飞机解决方案高级总监贾智骏先生介绍了霍尼韦尔在提高运营的效率,提高客户的体验,最大化航空资产使用情况的经验,分享通过互联飞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方法。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民航业解决方案总工张楠表示华为非常看好机载通讯,介绍了华为投入资源做A2G覆盖前沿的工作,并且非常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合作。通过互联飞机的建设,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昂际航电高级销售总监蒋萍女士,她提到昂际航电向商飞提供安全、安保以及飞机等一系列的培训,在整个空地互联的架构里面,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民航业解决方案总工张楠 民航强国,加快互联飞机适航审定 中国民航局目前要求所有国内航司,2018年底前各航空公司需要报告互联机队建设情况;在2022年底前机队的60%都必须装有空中联网功能;2024年必须覆盖全机队。高速的机上互联掀起了民航业在技术领域的新一波更新的浪潮。 东航技术有限公司工程部,波音飞机电子主管施光宇提出了无线发射设备进行加装的适航审定方法,根据适航审定政策和标准提供无线发射设备加改装的方案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地面电磁兼容测试T-PED测试的资质认定和批准方式,第二,无线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的认定问题空管局的参与程度,第三,需要明确无线设备使用的频率、网络和商业化政策。交通运输通信信息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航空业务高级副总裁,郭春启先生,他提出服务民航强国战略,交信集团为行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目标是努力打造成一个为民航强国建设通信和信息化服务来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可靠的支撑,为中国民航提供全球运输和航线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东航技术有限公司工程部,波音飞机电子主管施光宇 论坛吸引了国内外有关卫星通信公司、航空公司、相关高校及企业近300余位嘉宾参与。以民用互联飞机产业发展需求为焦点,集中讨论了包括行业政策、民航互联市场全球化合作与中国本土化发展、无线发射设备的适航审定方法、地空互联方案、民航强国战略、大数据的有效利用、等议题。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畅所欲言,探索互联飞机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共同谋划创造价值与互利共赢之策,通过2019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的平台,营造了技术交流、合作创新和协作发展的良好环境。 论坛通过主题报告、互动讨论、展览展示、媒体采访和一对一商务洽谈等形式,围绕行业政策动态、民航互联市场发展趋势、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等方面对中国民航互联飞机的发展进程相关议题展开讨论,期待明年有更多行业专家,领导参与论坛。

    Apr 23,2019
  • 范保罗航展组委会到访上海广尧

    2019年3月12日,范保罗国际有限公司亚太区总裁AmandaStainer和亚太区首席代表JennyDU到访上海广尧。上海广尧上午咨询有限公司代表中国航空学会商讨关于2020年范保罗航展参会事宜。   届时,让我们共同期待2020年中国航空学会携国内航空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范保罗航展。  

    Mar 12,2019
  • 2019(第八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第二次组委会筹备工作会议在沪召开

    2019年3月5日上午9时,“2019(第八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第二次组委会筹备工作会在上海召开。   中国航空学会综合管理部部长杨亮代表论坛主办单位出席本次会议。论坛组委会成员单位代表分别来自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航空工业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航珠海通用航空研发制造基地、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航空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航空工业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航空工业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航空工业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航空工业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东方航空技术公司、上海交通大学、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美国L3技术公司、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和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共计34人。   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自2012年举办至今,共吸引了三千余名与会者。民用飞机航空电子系统在高安全性、低成本、智能化的要求下,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了发掘民用航空电子行业的更大的商机,第八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将于2019年4月16日至17日在上海举行,同期召开“机载软件与电子硬件分论坛”,论坛将通过主题报告、小组讨论、展览展示、一对一商业会谈和媒体采访等形式展开。无论您是飞机整机、系统总成、分系统、设备、电子元器件或是机载电子软件和机载电子硬件的供应商,通过参加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您将获得宝贵的行业信息,并帮助指导您和您的团队制定正确的战略方案,为您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更多信息可详询组委会: 市场部:刘芷彤 电话:02151559030 邮箱:marketing@galleon.cc

    Mar 6,2019
  • 广尧携Multiax拜访中国商飞复材中心

    2018年12月13日,经广尧公司的协调与引荐,Multiax(中国)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DavideMeneghel拜访中国商飞复材中心,同行代表有上海市航空学会秘书长金鸿明,上海广尧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翼飞,上海广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总监李然。 此行受到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复合材料中心主任、党总支部书记、复材车间主任徐应强先生接见。各方就推进中国商飞复材二期项目潜在合作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图:Multiax负责人与中国商飞复材中心主任进行对接 2017年9月5日,Multiax创始人兼销售总监David到访上海广尧公司,双方洽谈后确定了上海广尧为Multiax大中华区航空市场独家代理。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调研和多次走访,广尧协助Multiax成功与中国商飞复材中心进行了多次对接,期待未来有进一步合作机会。 意大利Multiax(马迪克斯)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创新型高科技现代化企业,是专注于设计、制造、销售品质优良而性价比高的大型五轴数控加工中心,主要应用于非金属、复合材料、铝等材料的产品及模具加工。

    Dec 14,2018
  • 隐私政策声明

    引言 广尧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理念,致力于提升信息处理透明度,增强您对信息管理的便捷性,保障您的信息及通信安全。我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循以下隐私保护原则,为您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服务: 安全可靠:我们竭尽全力通过合理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及管理流程,防止您的信息泄露、损毁、丢失。 自主选择:我们为您提供便利的信息管理选项,以便您做出合适的选择,管理您的个人信息。 保护通信秘密:我们严格遵照法律法规,保护您的通信秘密,为您提供安全的通信服务。 合理必要:为了向您和其他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仅收集必要的信息。 清晰透明:我们努力使用简明易懂的表述,向您介绍隐私政策,以便您清晰地了解我们的信息处理方式。 将隐私保护融入产品设计:我们在产品或服务开发的各个环节,综合法律、产品、设计等多方因素,融入隐私保护的理念。 本《隐私政策》主要向您说明: 我们收集哪些信息; 我们收集信息的用途; 您所享有的权利。 希望您仔细阅读《隐私政策》(以下简称“本政策”),详细了解我们对信息的收集、使用方式,以便您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服务并作出适当的选择。 若您使用广尧服务,即表示您认同我们在本政策中所述内容。 一、我们收集的信息 我们根据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仅收集实现产品功能所必要的信息。 1.1 您在使用我们服务时主动提供的信息 1.1.1您在注册帐户时填写的信息。 例如,您在注册帐户时所填写的昵称、手机号码、邮箱等个人信息。 1.1.2您在使用服务时上传的信息。 例如,您在使用APP时,上传的头像照片。 1.1.3您通过我们的客服或参加我们举办的活动时所提交的信息。 例如,您参与我们线上活动时填写的调查问卷中可能包含您的姓名、电话、邮箱等信息。 我们的部分服务可能需要您提供特定的个人敏感信息来实现特定功能。若您选择不提供该类信息,则可能无法正常使用服务中的特定功能,但不影响您使用服务中的其他功能。若您主动提供您的个人敏感信息,即表示您同意我们按本政策所述目的和方式来处理您的个人敏感信息。 1.2 我们在您使用服务时获取的信息 1.2.1日志信息。当您使用我们的服务时,我们可能会自动收集相关信息并存储为服务日志信息。 (1) 设备信息。例如,设备型号、操作系统版本、唯一设备标识符、电池、信号强度等信息。 (2) 软件信息。例如,软件的版本号、浏览器类型。为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或提供服务所需,我们会收集有关您使用的移动应用和其他软件的信息。 (3) IP地址。 (4) 服务日志信息。例如,您在使用我们服务时搜索、查看的信息、服务故障信息、引荐网址等信息。 (5) 通讯日志信息。例如,您在使用我们服务时曾经通讯的账户、通讯时间和时长。 1.2.2位置信息。当您使用与位置有关的服务时,我们可能会记录您设备所在的位置信息,以便为您提供相关服务。 (1)在您使用服务时,我们可能会通过IP地址、GPS、WiFi或基站等途径获取您的地理位置信息; (2)您或其他用户在使用服务时提供的信息中可能包含您所在地理位置信息,例如您提供的帐号信息中可能包含的您所在地区信息,您或其他人共享的照片包含的地理标记信息; 1.2.3其他相关信息。为了帮助您更好地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我们会收集相关信息。为确保您使用我们服务时能与您认识的人进行联系,如您选择开启导入通讯录功能,我们可能对您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进行加密,并仅收集加密后的信息。 1.3 其他用户分享的信息中含有您的信息 例如,其他用户发布的照片或分享的视频中可能包含您的信息。 1.4 从第三方合作伙伴获取的信息 我们可能会获得您在使用第三方合作伙伴服务时所产生或分享的信息。例如,您使用微信或领英帐户登录第三方合作伙伴服务时,我们会获得您登录第三方合作伙伴服务的名称、登录时间,方便您进行授权管理。请您仔细阅读第三方合作伙伴服务的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 二、我们如何使用收集的信息 我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与用户的约定,将收集的信息用于以下用途。若我们超出以下用途使用您的信息,我们将再次向您进行说明,并征得您的同意。 2.1 向您提供服务。 2.2 满足您的个性化需求。例如,语言设定、位置设定、个性化的帮助服务。 2.3 产品开发和服务优化。例如,当我们的系统发生故障时,我们会记录和分析系统故障时产生的信息,优化我们的服务。 2.4 安全保障。例如,我们会将您的信息用于身份验证、安全防范、反诈骗监测、存档备份、客户的安全服务等用途。例如,您下载或安装的安全软件会对恶意程序或病毒进行检测,或为您识别诈骗信息。 2.5 向您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资讯等。 2.6 评估、改善我们的广告投放和其他促销及推广活动的效果。 2.7 管理软件。例如,进行软件认证、软件升级等。 2.8 邀请您参与有关我们服务的调查。 为了让您有更好的体验、改善我们的服务或经您同意的其他用途,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我们可能将通过某些服务所收集的信息用于我们的其他服务。例如,将您在使用我们某项服务时的信息,用于另一项服务中向您展示个性化的内容或广告、用于用户研究分析与统计等服务。 为了确保服务的安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应用程序的运行情况,我们可能记录相关信息,例如,您使用应用程序的频率、故障信息、总体使用情况、性能数据以及应用程序的来源。我们不会将我们存储在分析软件中的信息与您在应用程序中提供的个人身份信息相结合。 三、我们如何使用Cookie及相关技术 我们或我们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可能通过放置安全的Cookie及相关技术收集您的信息,目的是为您提供更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和服务。我们会严格要求第三方合作伙伴遵守本政策的相关规定。 您也可以通过浏览器设置管理Cookie。但请注意,如果停用Cookie,您可能无法享受最佳的服务体验,某些服务也可能无法正常使用。若您希望了解更多Cookie的安全性等信息,可参见《Cookie政策说明》。 四、您分享的信息 您可以通过我们的服务与您的好友、家人及其他用户分享您的相关信息。例如,您在微信朋友圈中公开分享的文字和照片。请注意,这其中可能包含您的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财产信息等敏感信息。请您谨慎考虑披露您的相关个人敏感信息。 您可通过我们服务中的隐私设置来控制您分享信息的范围,也可通过服务中的设置或我们提供的指引删除您公开分享的信息。但请您注意,这些信息仍可能由其他用户或不受我们控制的非关联第三方独立地保存。 五、您如何管理自己的信息 5.1 您可以在使用我们服务的过程中,访问、修改和删除您提供的注册信息和其他个人信息,也可按照通知指引与我们联系。您访问、修改和删除个人信息的范围和方式将取决于您使用的具体服务。例如,若您在使用地理位置相关服务时,希望停止分享您的地理位置信息,您可通过手机定位关闭功能、软硬件服务商及通讯服务提供商的关闭方式停止分享,建议您仔细阅读相关指引。 5.2我们将按照本政策所述,仅为实现我们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收集、使用您的信息。如您发现我们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您的个人信息,您可以要求我们删除。如您发现我们收集、存储的您的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您也可以要求我们更正。请通过本政策列明的联系方式与我们联系。 5.3 在您访问、修改和删除相关信息时,我们可能会要求您进行身份验证,以保障帐号的安全。 5.4 请您理解,由于技术所限、法律或监管要求,我们可能无法满足您的所有要求,我们会在合理的期限内答复您的请求。 六、我们分享的信息 我们遵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信息的分享进行严格的限制,例如: 6.1 经您事先同意,我们可能与第三方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6.2 仅为实现外部处理的目的,我们可能会与第三方合作伙伴(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承包商、代理、广告合作伙伴、应用开发者等,例如,代表我们发出电子邮件或推送通知的通讯服务提供商、为我们提供位置服务的地图服务供应商)(他们可能并非位于您所在的法域)分享您的个人信息,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说明、隐私政策以及其他相关的保密和安全措施来为我们处理上述信息,并用于以下用途: 6.2.1向您提供我们的服务; 6.2.2实现“我们如何使用收集的信息”部分所述目的; 6.2.3理解、维护和改善我们的服务。 如我们与上述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我们将会采用加密、匿名化处理等手段保障您的信息安全。 6.3 随着我们业务的持续发展,当发生合并、收购、资产转让等交易导致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个人信息时,我们将通过推送通知、公告等形式告知您相关情形,按照法律法规及不低于本政策所要求的标准继续保护或要求新的管理者继续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6.4 我们会将所收集到的信息用于大数据分析。例如,我们将收集到的信息用于分析形成不包含任何个人信息的城市热力图或行业洞察报告。我们可能对外公开并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分享经统计加工后不含身份识别内容的信息,用于了解用户如何使用我们服务或让公众了解我们服务的总体使用趋势。 6.5 我们可能基于以下目的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6.5.1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 6.5.2遵守法院判决、裁定或其他法律程序的规定; 6.5.3遵守相关政府机关或其他法定授权组织的要求; 6.5.4我们有理由确信需要遵守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 6.5.5为执行相关服务协议或本政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保护我们的客户、我们或我们的关联公司、其他用户或雇员的人身财产安全或其他合法权益合理且必要的用途。 七、我们可能向您发送的信息 7.1 信息推送 您在使用我们的服务时,我们可能向您发送电子邮件、短信、资讯或推送通知。7.2 与服务有关的公告 我们可能在必要时(例如,因系统维护而暂停某一项服务时)向您发出与服务有关的公告。您可能无法取消这些与服务有关、性质不属于广告的公告。 八、存储信息的地点和期限 8.1存储信息的地点 我们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境内收集的用户个人信息存储于境内。 8.2 存储信息的期限 一般而言,我们仅为实现目的所必需的最短时间保留您的个人信息。但在下列情况下,我们有可能因需符合法律要求,更改个人信息的存储时间: 8.2.1为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 8.2.2为遵守法院判决、裁定或其他法律程序的规定; 8.2.3为遵守相关政府机关或法定授权组织的要求; 8.2.4我们有理由确信需要遵守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 8.2.5为执行相关服务协议或本政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保护我们的客户、我们或我们的关联公司、其他用户或雇员的人身财产安全或其他合法权益所合理必需的用途。 当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停止运营的情形时,我们将采取例如,推送通知、公告等形式通知您,并在合理的期限内删除或匿名化处理您的个人信息。 九、信息安全 我们为您的信息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以防止信息的丢失、不当使用、未经授权访问或披露。 9.1 我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用户的通信秘密。 9.2 我们将在合理的安全水平内使用各种安全保护措施以保障信息的安全。例如,我们使用加密技术(例如,TLS、SSL)、匿名化处理等手段来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9.3 我们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流程和组织确保信息安全。例如,我们严格限制访问信息的人员范围,要求他们遵守保密义务,并进行审查。 9.4 若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事件,我们会启动应急预案,阻止安全事件扩大,并以推送通知、公告等形式告知您。 十、广告 我们可能使用您的相关信息,在相关网站、应用及其他渠道向您提供与您更加相关的广告。您可以在关于广告页面中了解更多。 十一、未成年人保护 我们非常重视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保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若您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服务前,应事先取得您的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的同意。若您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当您对您所监护的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有相关疑问时,请通过第十三部分中的联系方式与我们联系。 十二、适用范围 我们的所有服务均适用本政策。但某些服务有其特定的隐私指引/声明,该特定隐私指引/声明更具体地说明我们在该服务中如何处理您的信息。如本政策与特定服务的隐私指引/声明有不一致之处,请以该特定隐私指引/声明为准。 请您注意,本政策不适用由其他公司或个人提供的服务。例如,您通过使用微信帐号登录其他公司或个人提供的服务。 您使用该等第三方服务须受其隐私政策(而非本政策)约束,您需要仔细阅读其政策内容。 十三、联系我们 如您对本政策或其他相关事宜有疑问,请将您的问题发送至marketing@galleon.cc 我们将尽快审核所涉问题,并在验证您的用户身份后的三十天内予以回复。 十四、变更 我们可能适时修订本政策内容。如该等变更会导致您在本政策项下权利的实质减损,我们将在变更生效前,通过在页面显著位置提示、向您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您。在该种情况下,若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即表示同意受经修订的政策约束。 更新日期:2018年11月5日  

    Nov 5,2018
  • 新时代下的中国民机产业 ——2018(第九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会后报道

    近日,波音公司发布了《2018-2037中国民用航空市场展望》,预测中国未来20年间将需要7690架新飞机,总价值达1.2万亿美元。与2017年度发布的预测相比,新飞机需求的数量调高了6.2%,考虑到航空公司的机队规模需要与持续增长的个人出行和商务旅行保持同步。中国依然是全球唯一一个万亿级美元的民用飞机市场。 结合未来中国民机市场的需求,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航空宇航学会协办,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航空工业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金堂县人民政府及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第九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于2018年9月12日至13日在成都市成功召开。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出席论坛并作开幕致辞。 (图:论坛现场) 行业规划与多边适航 (图: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石靖敏) 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把航空工业作为一个重点支持的产业来发展,确立了航空工业发展规划,中国也是一样,航空工业具有极高的战略和产业经济价值,是尖端科技和工业文明的代表。论坛第一天上午,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石靖敏女士在题为《新时代下中国民机产业发展思考》的主题演讲中从中国民机产业的需求、民机产业面临的挑战、民用飞机发展的基础、民机产业的国际合作情况及发展规划五部分出发,指出目前中国发展民用飞机产业已经有了相对健全的产业基础,结合民机市场的需求,国家层面已经做好了未来民机产业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到2020年,现代航空工业体系将会实现基本完善,航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显著增强,民用飞机产业化实现重大跨越。同时,未来中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离不开全球产业链,需要国际先进技术,适应国际化的标准,并且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图: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副司长杨桢梅) 去年10月,中国民用航空局与美国联邦航空局签订的《适航实施程序》(IPA)正式生效,这是中美在适航合作历史上首次签署的一份全面对等互认的实施程序文件,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次论坛也邀请到了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副司长杨桢梅女士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国际事务部亚太区高级代表SarbhpreetS.SAWHNEY先生分别从各自角度出发,重点分享了IPA协议的推进过程以及目前的现状。杨桢梅介绍道,IPA是中美两国局方之间合作的约定,在产品交流上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使产品进出口成为可能。目前已经有一些以运-12为代表的产品在中美双边框架下完成了认可合作。除中美双边外,中欧双边适航工作也在逐步推进,去年12月中欧双边适航协议已经完成草签,下一步就是正式文件的签署和生效,这对于作为中欧双边评审项目,正在申请EASA型号审定的国产客机C919来说将是重大利好消息。SarbhpreetS.SAWHNEY先生指出IPA框架的宗旨第一是推动航空安全和环境质量改善,强化合作,加强效率。第二方面是推动双边合作在航空产业的不同领域得以实现。最后他强调,开展国际合作的核心还是增强互信和建立信心。 (图: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国际事务部亚太区高级代表SarbhpreetS.SAWHNEY) 国际合作与产业链发展 作为世界级的飞机制造商,来自空中客车中国公司民用飞机首席运营官马福朗先生在本届论坛上作了题为《空客优化在华产业链》的主题报告,他介绍道,空客正在不断优化在华产业结构,垂直整合力度在不断加大,我们不想只把总装线搬到中国,同时还希望在中国整合越来越多的垂直行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同时空客也正在打造一个机舱的供应链,许多项目正在计划落地实施,2020年对空客来说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空客在中国工业合作领域的投资额将达到每年不低于10亿美元的目标。 (图:空中客车中国公司民用飞机首席运营官马福朗) 今年7月,空中客车宣布收购加拿大飞机制造商庞巴迪旗下C系列飞机项目多数股权的协议正式生效。根据协议,空中客车将获得实体C系列飞机有限合作公司50.01%的股权,剩余股份由庞巴迪和魁北克投资公司分别持有,约为34%和16%。来自庞巴迪商用飞机公司亚太及中国区航空业务销售部主管RossG.McKEAND先生分享了庞巴迪在中国市场结合区域特点优化本土飞机制造结构的规划与实践。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对于支线航空的需求巨大,但支线机队的数量并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庞巴迪正在通过在华支线飞机及机队的发展,开拓二三线城市的直线航线,来填补目前的市场空缺。他指出,目前庞巴迪CRJ和Q400飞机都已经取得了中国民航局的许可,并且在中国运营的30%CRJ航线,都已经处于盈利状态。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民机产业部部长陈付生先生也在本届论坛上谈到了支线航空的发展与绿色航空产业链的话题。航空工业从本世纪初就按照三步走计划发展涡浆支线飞机,目前新舟60和新舟600客机已经交付了100多架,在国内外18个国家,将近300条航线上运行。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涡浆支线飞机新舟700会更多地参与到国内和国外市场竞争中,从而进一步构建干线和支线运营网络,解决支线航空运输的问题。同时,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挑战,一场绿色航空革命正在世界航空业悄悄的兴起。国外航空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研发生物燃料、降低排放和噪音、执行全球统一环保准则。航空工业也将环保要求和标准纳入到产品研发、制造、服务等各个环节,强化创新,积极发展高效涡浆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努力打造绿色航空产业链,为干线支线和通用航空运输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案,致力于用支线飞机去飞支线航线,通用小型飞机飞通用航线,让航空运输网络达到每一个应该去的地方,让广大的国民享受到通用航空和整个航空运输的便利。 (图: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民机产业部部长陈付生) 飞机系统与关键技术 从支线飞机ARJ21到单通道C919,再到中俄联合研发的宽体飞机CR929,中国自己的大飞机正沿着既定的发展路线步步推进。然而作为飞机“心脏”的航空发动机在技术积累上还较为薄弱。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冯锦璋先生分享了目前航发商发在创新驱动下加快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方面的工作。他介绍道,产品的研发需要定义好主流程和次流程,根据流程一步一步推进航空发动机各部分的设计,把整个设计系统都整合到一起,建立共享平台,以集成的方式进行模型的自动连接,参数的自动监测,计算的自动处理,以及报告的自动生成,审核在线完成等。目前,航发商发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展开了广泛密切的合作,建立了10个联合研发中心,另有一个国际研发中心落户英国。 “一代材料,一代飞机”,来自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的结构总体设计三级专业副总师肖志鹏认为复合材料在大型民用飞机上的应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方法已经趋于成熟,工具也层出不穷,但新型复合材料结构技术尚待突破,需要凝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 客舱内饰作为唯一能直接体现飞机舒适性的部分,其重量通常占客机整体有效载荷的10%左右。在同期举办的2018(第六届)中国航空材料及加工工艺分论坛上,来自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驾驶舱集成和工业设计部邹照亮副部长作了题为《基于客机减重和成本考虑的内饰设计发展展望》的主题报告,他重点提到了3D打印增材制造工艺在整个客舱内饰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到内饰材料发展应突出绿色环保和轻质特性,未来阻力降噪和一些性能材料需求较为迫切。当前,国内客舱内饰产业布局的形成将有助于实现低成本投入与研发创新的良好组合,给整个行业带来突破与革新。 (图:论坛现场商务洽谈) (图:论坛现场展览展示区) 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作为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已逐步显现出其权威性、国际性和专业性。先后有来自工信部、民航局、EASA、FAA、航空工业、中国商飞、航发集团、波音、空客、联合飞机公司、庞巴迪以及巴航工业等政府机构及企业高层莅临论坛并作主题发言。本届论坛吸引了300多位国内外行业高管及专家参会,近30家媒体对论坛争相开展了报道,数十家航空高新技术企业作了产品及成果展示,百余组一对一商务洽谈营造出了良好商业氛围。预计2019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将于2019年9月在西安举行。(作者: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王丹宁)

    Sep 18,2018
  • 开拓合作,创新发展 ——第三届商用航空发动机上海国际论坛在沪成功召开

    5月15日,第三届商用发动机上海国际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市航空学会主办,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协办,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共吸引来自海内外民用航空发动机主机厂所、零部件设备供应商、先进航空材料研究院、先进制造加工工艺厂商、高等院校、政府协会及行业媒体近200位嘉宾到场。 论坛第一天上午,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石靖敏女士从中国民用航空工业概况、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国际合作概况三个方面带来题为“发展中的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主题报告。她总结道: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在民用航空业有着巨大的需求,因此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航空工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来发展民用航空工业。对于航空发动机这一核心领域,我们在国际合作当中应该采取技术合作、转包生产、型号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更好地促进国际合作与行业发展。 去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成功首飞,首飞之后C919还面临着一系列的试验测试以及适航取证。作为本届论坛的特邀嘉宾,来自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适航审定处赵松副处长在其主题报告中从局方角度首先介绍了民用航空适航规章体系以及中国民用航空的规章,中国民用航空体系最顶尖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它是作为一种法律性的民用航空的法律文件。谈到发动机适航审定,他认为发动机设计企业在设计取证期内多与航空公司、维修企业针对持续适航文件包括安装使用手册等提前交流,争取编制的手册和国际主流手册理念相一致。其次,在发动机适航审定过程中民航局要发挥好纽带作用,作为管理方要按照现有的法律体系并且具有创新理念来规划比较好的民用航空的安全管理体系,立足于为社会、企业服务,促进民用航空事业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在航空发动机上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积累,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国际先进技术。来自法国空客公司的推进技术高级专家PhilippeMOGILKA先生在本届论坛带来了题为“新型航空发动机的未来需求”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推进系统和整体飞机的设计必须要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融合必须是比过去更强有力的整合。另外关于下一代飞机发动机的混合动力推进发展方向,空客正在不断探索研究,试图成为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作为本届论坛协办单位,来自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蒋明繁副总经理在主题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共担共享的商用航空发动机供应商管理模式。航发商发目前按照主制造商和供应商管理的模式从事产品设计研发,打破原来传统的以产品为核心的组织模式,向网络开放协作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模式转变。通过这样的形式,坚持市场化的机制,以过程和结果的控制并重来实现双方的共赢。按照商发的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的策略,产品被分为单元体、零组件和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策略也被分成了三级:单元体系统级供应商、零组件级供应商和原材料供应商;遵从小核心、大协作的理念,以市场化汇聚国内外资源,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 论坛第二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葛纯昌带来题为“自主创新研制粉末高温合金涡轮盘”的报告。以3D打印技术为核心的制备粉末高温合金涡轮盘,与传统制造相比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复杂形状部件制造能力好、材料利用率高、适应性好等优点。近年来提出了以3D打印为核心的粉末高温合金涡轮盘作为新的技术路线,尽管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但是葛院士认为基于现有技术的发展配合国家的大力支持,高温粉末合金技术一定能不断发展并在发动机轮盘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智能制造一直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中国制造行业的行动纲领。航空发动机企业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智能制造最佳工程实践,也代表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水平和能力。本届论坛也在此背景下设置了主题为“智能制造如何加强航空发动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互动小组讨论,由西北工业大学吴宝海教授主持,来自法国空客公司推进技术高级专家PhilippeMOGILKA、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殷锴、中国航发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陈贵林、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特级主任工程师张森棠、马头动力工具有限公司航空航天行业经理石宝隽五位嘉宾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针对智能制造过程中数据的处理与共享、工艺过程的自适应、智能装配的发展方向各抒己见,与台下嘉宾展开热烈讨论。要把智能制造的数字流、物流和单一的数据源从设计到工艺的全研发流程整体落到实践,是整个行业目前面临的问题。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聚集了来自工信部、民航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商飞、中国航发、航空工业、空客、波音、罗罗、赛峰、天骄和ANSYS公司等业内专家分享独到见解。论坛通过主题报告、互动讨论、展览展示、媒体采访和一对一商务洽谈等形式,围绕行业政策动态、发动机研制趋势、先进加工工艺、技术和维修及运行等方面对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进程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对行业的焦点进行了思维交锋。(作者: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王丹宁)

    May 22,2018
  • 越来越“智慧”的空管系统 | 《国际航空》对谈空管行业大牛

    近日,《国际航空》走近空管系统,中国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车进军,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陈志杰就“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将如何优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话题,向我们介绍了“智慧空管”。下面,听听他们怎么说…… 现状 近年来,一些航空发达国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成果,开发出了不少新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解决方案,其中有的尚处于试验和推广阶段,有的则已投入实际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美国空管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了国家飞行数据中心和流量系统的数据库;法国泰雷兹公司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语言识别、触摸屏等技术实现了管制服务的智能化。 我国“十二五”期间空管共保障航班起降3391万架次,比前一个五年增长了61.7%。预计到2020年我国运输飞机数量将达到4600架,每年航班起降1300万架次,年人均出行0.5次。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新的科技成果缓解空管系统发展中的矛盾,似乎成为一种更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智慧空管”的初步构想 在今年3月20日召开的民航空管科学技术交流会上,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车进军表示,空管是一个依赖技术进步的行业,目前以雷达管制为主的空管体系与未来以智慧链为主的科学管制方式之间,需要以“智慧空管”作为过渡。 这种“智慧”不仅仅体现在自动化的运行设备,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予给管理员以智能辅助,使其在管制过程中更聪明、更精确、更高效,使乘客在飞机起飞、着陆过程中有更好的飞行体验。 提及建设“智慧空管”的初步构想,车进军表示,运行层面,通过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到新一代航空航天技术中,可实现全国空域的动态灵活管理,全国流量的精细化管理,形成管制指挥的智能辅助支撑;通过将新一代传感技术和智能信息融合到与机场一体化,推动集成塔台等技术进步,实现场面运行的协同化;通过推进数据链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增强系统等星基导航技术以及广域信息技术等协同技术的应用,获得空天地一体的数据信息,进而构建起全面互联、互通、互动的智慧化协同运行环境。 管理层面,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模型等技术建设智慧化的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管制运行、航空气象等海量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空管数字化管理、科学化决策。 服务层面,将借助“互联网+”实现机场和航空公司信息共享,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服务,改进旅客的出行体验。 空管新技术和新计划 空管是一个学科跨度大、技术交叉紧、国际化程度高的专业应用领域。空管新理念、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出现,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它们与空管技术实现的融合式发展,都为“智慧空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是未来国家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发展战略。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领导的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重点实验室对此开展了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为中国民航构建新一代空管系统打下良好的技术和人才基础。张军表示:过去10年,航空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天基平台和空基平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以大型长航时无人机和临近空间飞艇为代表的临空平台的发展,更是弥补了“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空基平台的空缺,极大地推动了“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发展。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专门开展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在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下,针对“空间信息网络模型与高效组网机理”“空间动态网络高速传输理论与方法”“空间信息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等核心科学问题上,有了重大突破。 未来,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还将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监视、地面交通监视、海洋监视、气象探测(如台风探测、雷电探测)等重要关键领域,为各行业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手段。 低空监视技术 近年来,无人机对民航飞机干扰事件频发,对民航的安全运营产生了严重影响。而针对“低、慢、小”目标探测的低空监视技术研究可提高空中安全与空域资源使用效率,因此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杰从空管角度介绍了低空监视技术的发展趋势。陈志杰介绍,低空监视体系是空管空防的联合监视,既包括雷达、光电、自动相关监视、多点定位等多种传感器,还包括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形成可支持决策的有价值的情报。从未来发展方向看,传感器与信息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且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布式、网络化云探测将渐成主流。 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对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低空目标识别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内在规律,为低空探测识别提供了可能;采用多频段探测系统的数据融合技术,利用包括微波、红外、光电等各种有源和无源探测器,进行体系集成和信息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发现概率并获得稳定跟踪,改善低空目标探测性能。 低空目标识别技术可以汇集各类空中目标以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姿态飞行时被不同体制、不同频段、不同波形探测的回波数据,以及所处的电磁环境、气象环境、地理环境等多方面信息,形成目标分类识别的大数据,挖掘并区分目标类别的不同特征。 同时,它还可以接入军航、民航、气象、公安等信息,包括实时探测、信号特征、飞行计划、目标动向症候、典型目标规律等数据,及气象环境、地貌等多域、多维度信息,利用历史数据对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规律进行研究,形成低空综合探测能力。 除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低空目标智能识别技术之外,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还提出了一种通航和无人机身份自动识别与监视系统。该系统可以允许通航飞行员携带手持智能终端;还可以在无人机上内嵌芯片,当飞机起飞后通过无线通信公网把航空器注册信息、飞行员执照信息、飞行计划意图信息等传到地面的终端,进行飞行中的身份识别、位置跟踪与监视。这样,既可以实现“飞机一上天就看得见”的目标,又可记录飞行是否按计划执行,为违规查处提供证据;此外,当飞机失事后,可快速启动救援并为责任认定提供支持。通过大量数据积累后,还可建立通航和无人机的飞行信用等级,让具有良好信誉的航空器和飞行员获得更好的服务保障。 目前,这项通航和无人机身份自动识别与监视系统已经在北京、海南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两万架次的飞行试验验证,现已基本成熟可用。 陈志杰强调,目前这项系统是基于4GTD-LET体制的公网,未来还将基于5G公网应用发展需求,构建低空通航与无人机飞行的信息物理融合空间,并着重研究解决低空公网与中高空ADS-B数据链的通信连接问题。 陈志杰还表示,从技术角度看,发展空地一体化的综合监视技术,并按性能、分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监视技术应用,是未来低空多元监视体系构建的重点。目前实验室已经在低空通航与无人机监视层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距离形成综合监视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亚太无缝空管计划 今年2月召开的首届亚太地区民航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在空中航行服务方面,亚太地区各国将把空中航行纳入国家规划,一致同意在2022年前推进“亚太无缝空管计划”的实施。 张军介绍,该计划实施的重点包括:基于性能的导航(PBN)、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技术(ADS-B)应用、空中流量协同决策(CDM)、航空情报管理系统(AIM)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于保障地区空中交通运行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张军说,亚太地区对这些实施重点把握得非常准确,这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于保障地区空中交通运行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中国是亚太地区第一、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中国民航在“亚太无缝空管计划”的实施中应当发挥与民航大国地位相匹配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战略规划层面上,我国应该将“亚太地区的无缝空管”计划纳入民航空管发展战略。事实上,在2015年民航局空管局制定的面向2030年的“中国民航空管系统现代化发展战略”已经考虑到了与亚太地区无缝流量运行的问题。 其次,在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方面,倡议建立亚太地区的航行技术工业标准化组织。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标准(RTCA)和欧洲民用航空设备协会(EUROCAE)在民航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推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亚太地区作为全球民航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却缺乏这样的一个标准化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亚太地区空管无缝运行的发展进程。 最后,我国应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建亚太地区的空管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加大国际合作交流的广度与力度,通过学术交流、技术交流、应用交流、人才交流等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交流,更好地服务于亚太地区空管无缝运行。 展望:空管系统发展方向 张军表示,目前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数字化,即利用各类地空数据链,实现飞机与地面空管系统之间的数字化管理与指挥。民航空管在十几年前就实施了民航数字空管工程,目前应用与推广的数字化起飞前放行技术(DCL)和数字化航站自动情报服务技术(D-ATIS)是其中的两类代表性技术。DCL主要解决人工话音预放行服务中出现的通信频道拥挤、话音歧义性等问题,数字化后能够大幅降低管理员、飞行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提高管理员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D-ATIS技术则利用合成语音和数据链两种方式将机场气象、跑道状况等信息自动上传到飞机,显著提高大型机场管制服务效率和信息服务水平。截至2018年1月,在全国主要的44个繁忙机场塔台采用了DCL和D-ATIS服务。 现阶段,空管系统只是达到了“半自动化”水平。例如,实现管制指挥功能的管制自动化系统,并非真正实现了“自动化”,而是实现了监视数据、飞行计划等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实际的管理指挥还得依赖管理员的操作。因此,空管系统自动化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提升。 张军认为,未来空管系统的方向是协同化、精细化、智慧化。 协同化是指空管运行将更强调空管内部、军地空管之间,以及与航空公司、机场等之间的协同运行;精细化是指实现对空中交通未来运行状态(包括气象)的精准预测和航班运行的准确控制与定时到达;智慧化是指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空管传统技术和设施设备实现深度融合,促进智慧空管的发展。 此外,张军还表示非常看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空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他说,随着无人机、无人值守机场塔台等无人化应用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将大有作为。 来源:《国际航空》彭建

    May 21,2018
  • 空管发展趋势:信息化 协同化 智能化 ——2018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学技术交流会侧记

    国际空管新理念、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出现,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进步,并且与空管技术实现跨界融合式发展,使信息化、协同化、智能化成为未来空管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三五”期间,我国空管技术和系统整体投资需求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民航空管行业将迎来更为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之下,2018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学技术交流会于3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本届交流会以“智慧、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电子与空中交通管理分会联合主办。会议期间,来自10余个国家的15位业内专家分别作了精彩演讲,涵盖空管科研未来发展需求和方向、国际新技术研究应用探讨、空管重点优秀科研成果展示等方面,集中讨论包括基于性能的航空通信导航、航空与导向监视等关键技术,协同空管应用中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等相关问题,促进民航空管科技发展。 中国空管行业发展动力强劲 过去一年来,中国空管系统统筹科研资源,优化管理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甚至一些项目走在了国际前列,已经进入了独立性、专业化和一体化的发展阶段。ADS-B地面设备全面实现国产化,多点定位系统等47个型号和设备通过了民航局的合格审定。集成塔台、基于性能的通信和监视、雷达数据应用等研究工作快速推进,全国航路实现安全运行,成都、西安等繁忙机场实现了双运行,北京、上海、广州等44个塔台实现了数字化放行,放行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不久前召开的空管系统工作会上,民航局局长冯正霖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初步构想,他指出要全面加大强安全、强效率、强智慧、强协同的“四强空管建设”力度,为新时代空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命题,开启了新征程。 当前民航强国建设正在处于攻坚克难,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需要破解空域资源不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强、人力资源匮乏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空管如何适应科技进步?如何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现代化空管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这是这个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局局长车进军指出,中国空管面临的复杂问题已经无法靠照搬他人经验,走复制技术的老路子,国外也没有类似的经验可以借鉴,看似是我们面临发展瓶颈,但实际上也是我们实现快速发展,引领国际空管潮流,共建中国方案的一个历史机遇。在3年时间内要实现保证量从2017年的920万架次到1300万架次的飞跃,需要保持每年12%的高速增长。在可用资源不足,瓶颈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下,这对空管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加快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在持续增量的情况下,要保证航班正常率维持在一个高水平,需要我们在提升运行效率上狠下工夫。 空管系统还需处理好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空管系统与中小机场之间的关系,实现协同发展。尤其面对机场周边的无人机干扰,使得机场起降地带的安全问题非常凸显,低空监视也成为空管发展的下一步主题。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工程院院士陈志杰表示,航空监视作为整个空中防卫和空中交通管理的重要技术领域,从早期的雷达技术发展到现在是多技术体制的综合监视,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空中安全和空域资源的使用安全效率。从技术角度上看,发展空地一体化的低空监视技术,并且按照性能、分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监视技术应用,是未来低空多元监视体系构建的重点。目前围绕低空通航和无人机监视正在开展一些研究,但是要形成真正的完整的监视体系,特别是一些新的技术体制,还有待开发和试验。 亚太民航看中国的格局正在形成 “十二五”期间,中国空管共保障航班起降3391万架次,比前一个5年增加了61.7%。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已经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民航增长贡献率已经超过25%,对亚太民航增长贡献率超过了55%。世界民航看亚太,亚太民航看中国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民航正在由民航大国向强国迈进,到2020年我国运输飞机将达到4600架,航班起降1300万架次,人均出行0.5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 法国泰雷兹集团空中交通管理技术总监菲利普·伯纳德·弗拉托预测,到2020年或者2030年的时候,世界前六大的航空旅客国家,其中有4个都是在亚太地区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日本。而且中国可能会在2024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航空市场。他在谈到中国的空管现状时指出,中国民航的空域是有限的,只有30%的空域用于民航,而且在机场运营方面也是有限制的。中国的ATC系统需要未来更好地调控空中流量。比如通过分享数据,使不同的ATC系统可以实现无缝的航班计划修正和协调,也可以让不同的部门在同一个系统上进行协作。他提出,在中国民用航空和军用航空之间的互动应更加的便捷,这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探索。而中国和欧洲的ATC系统是不一样的,改变ATC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去进行系统之间的迭代。而这些操作,最终会给我们带来机遇和好处。 国际民航组织(ICAO)亚太地区办公室北京办公室主任拉斐尔·吉利特认为,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空域,提高使用效率。这就需要有一个国际的标准,使各个成员国之间可以分享信息,确保所有的国家之间的航空系统都可以相互关联。他分享的全球视角是全球空中航行计划,提升全球民航系统的容量以及效率。实行该计划其中的一个方法是ASBU,称为航空系统的组块升级。目标是希望每一个区域确定自己空管发展的目标。当出现一些诸如机场管理、协同合作等关键技术时,会在一定时间内找到一些可以升级的组块,然后通过一些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空管行业 空管是一个高度依赖技术进步的行业,为了应对新一代科技革命,西方国家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谋划建设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美国提出了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欧洲提出了单一天空计划。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在空管行业崭露头角。 欧洲单一天空空管研究计划联合执行体(SESAR)国际事务主管大卫·巴契勒详细分享了SESAR2020计划——迈向数字化的空管建设,即通过计划可以将新的系统、计划以及运营程序融入空管体系当中。SESAR2020计划主要提出了集成式塔台、云可视化服务平台以及机场协作运营三大新技术,希望能够依靠这些新技术建立起新的系统,服务于航空公司和其他相关用户。他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机型研发,我们一定要确保整个航空系统更加的有效,SESAR战略主体计划就是希望去应对整个系统性的问题,还有挑战技术上极快的变革。 空客公司空中交通管理国际合作工程系统高级经理蒂里·阿尔坎强调的是进行合作,比如航空公司和地面服务提供商展开合作,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部署一些研发技术,而且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些技术帮助他们在未来部署和发展,尤其包括地面以及空中监管的互操作性,确保飞机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顺畅地运行。同时还包括和一些标准组织或一些竞争公司进行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并且希望和中国合作,从而来开发更加智能,更好的解决方案。 意大利莱奥纳多股份公司ATC通讯技术部门负责人保罗·特罗耶提供了一种Gate-to-Gate的商业模式,通过机场数据链和航路系统进行有效集成,服务于航空公司提升空中交通的吞吐量。他指出,一个普遍的航路数据链网络可以支持全面的4D以及自由航路概念,来更好地优化飞机航路在飞行的各个阶段,这些数据链可以共存或组合起来发展,并且还可以让地面系统很好地参与其中,从而最大地优化整个空管的效率以及效能。 随着全球空管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空管产业也由此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也都将为加快空管行业提供发展蓝图。

    Apr 9,2018
  • 建设“四强空管” 助力民航发展 --- 2018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学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

    导语:随着航空运输量的持续增长和飞行活动的日趋多元化,空域运行态势日渐复杂多变,传统陆基、区域分立式、运行粗放式的空管系统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当前,国际空管新技术在全球航行规划体系下发展迅速。不久前召开的空管系统工作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初步构想,民航局冯正霖局长也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加大强安全、强效率、强智慧、强协同的“四强空管”建设,为新时代空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命题、开启了新征程。 2018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学技术交流会于2018年3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本届交流会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电子与空中交通管理分会联合主办,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指导,四川九洲空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电子与空中交通管理分会顾问委员张军作开幕致辞,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构想的决战时期和全面夯实民航强国建设基础的关键阶段。“民航发展,空管先行”,应借此东风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技术应用和装备国产化步伐,为民航“四强空管”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车进军作大会主旨发言,他表示,民航空管系统将进一步深化与相关管理部门、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合作,集中各方力量,以“四强空管”建设为主线,寻求合作发展,推动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空中交通服务者。 智能监视与通信 2017年以零空难成为民航历史上最安全的一年,而2018开年就连续发生多起民航客机坠毁事故,论坛第一天上午,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杰在其题为《低空多源智能监视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未来需求》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航空监视作为空中防卫与空中交通管理的重要技术研究领域,从早期的雷达技术发展到多技术体制的综合监视技术,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空中安全与空域资源使用效率。MH370事件后,航空器定位和应急响应追踪(ALERT)成为焦点问题。卫星接收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信号,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对装有S模式应答器的航空器进行监视的可能性。从技术角度上看,发展空地一体化的低空监视技术,并且按照性能、分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监视技术应用,是未来低空多元监视体系构建的重点。 来自民航协同空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的朱衍波主任在大会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基于性能的通信和监视(PBCS)发展及应用,他介绍道:QPBCS作用意义主要是支持民航空管运行发展的通信和监视技术提供的一种客观的运行评价手段,最根本的目的是支持民航空中交通服务(ATS)的应用。PBCS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民航局、数据链服务提供者,还有监控组织,航天设备等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流量管理与统计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安全、效率、成本以及环境可持续性。国际民航组织(ICAO)亚太地区办公室北京办公室主任RaphaelGUILLET在大会上做了题目《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在亚太地区的实施》的主题报告,主要分享了ICAO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文件。他介绍中国各个地方空管局会分别和其他的国家会分享一些空管流量数据,这就是所谓的小规模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目前面临的挑战是需要把这各个方面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结合起来,而不是分裂的工作。 来自荷兰国家航空航天实验室首席科学家HenkBLOM教授把他的首次中国演讲之行安排在了本次大会上,他带来主题演讲《基于ABM(Agent-BasedModelling)和性能分析的未来空中交通管理设计》,他认为中国很快就会成为在空管领域最大的一个市场以及国家,并重点介绍了未来空管设计的ABM以及评估。 新技术与智慧空管 据介绍,民航空管系统将研究通过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到新一代航行新技术中,实现全国空域的动态灵活管理、全国流量的精细化管理、管制指挥的智能辅助支撑。本次交流会上,来自欧洲单一天空空管研究计划联合执行体(SESAR)国际事务主管DavidBATCHELOR先生在题为《SESAR:迈向数字化空管建设新时代》的主题报告中分享了SESAR2020计划,这个新的总体计划主要聚焦于数据化,覆盖不同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当中,大数据、数据自动化工具,各种通讯手段,还有卫星通讯手段,无线电通讯手段,各种传感器,还有自主式的系统,这些慢速技术,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在进行数字化空管管理当中所使用到的。SESAR2020计划主要提出了集成式塔台、云可视化服务平台以及机场协作运营三大新技术,希望能够依靠这些新技术建立起新的系统,服务于航空公司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用户。 本次交流会以“智慧、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抓住了全球技术创新的新热点,顺应了航空运输发展的新趋势,回应了时代发展的新需求。通过民航空中交通管理技术论坛的平台,营造技术交流、合作创新和协作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民航空管技术的发展,为民航空管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来自国家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以及机场、航空公司、企业、院校以及行业媒体近300位嘉宾共聚一堂,共研科学前沿技术,共商开放合作战略,共推技术成果应用,共谋自主创新路径,共建现代空管体系,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王丹宁)

    Mar 28,2018
  •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航空发动机

    一一第二届商用航空发动机论坛侧记 文/魏冷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津访旧踪。”1964年4月5日,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重返南湖后题诗抒怀。嘉兴南湖,一个已经被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 2017年12月5日,第二届商用航空发动机论坛在南湖之畔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市航空学会主办,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协办,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J8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航空发动机产业政策及发展趋势、新材料和新工艺、航空发动机健康监测技术及适航取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就是我们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一环。”论坛伊始,赛迪智库航空产业研究室副主任金伟首先就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方向进行了主旨发言。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技术含量高,工艺难度大,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它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从目前来看,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只有美、英、法、俄等少数几个国家。 多年来,为了保持技术优势,欧美一些国家在发动机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根据金伟的统计,过去20年,美国、英国、法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08%和0.06%。就企业而言,世界上主要航空发动机公司,如美国的GE、普惠和英国的罗罗,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公司销售额的10%~15%。 近年来,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通过转包生产、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金伟认为,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竞争压力巨大一一竞争力能力较弱,国外将航空发动机作为尖端国防产品进行技术封锁,国际主要企业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扩大竞争优势。 技术基础薄弱——在共性基础技术、预先研究技术、工程化应用技术等方面仍需突破,尚未完全掌握民用发动机适航技术、高可靠性、长寿命设计技术和工艺。 研发模式待提升一一传统研发模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航发集团成立还需磨合,体制变革效应短期难以充分显现。 配套能力不足一一关键零部件、高温材料、精密电子元器件等研制能力不足,影响整机质量和性能,市场开拓及产业化进程面临较大困难。 对于未来,金伟充满了信心一一“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按照‘核心机一验证机一原型机一批量生产一改进改型’的发展路径,建立和完善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加快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开展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验证技术研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我国发动机产业一定会有美好的前途。” 下一代发动机的特质 作为来自民机主制造商的代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动力燃油部副部长王鹏从客户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下一代民用飞机发动机的理解。 众所周知,航空动力技术的突破引领了航空领域的重大变革,是飞机跨代提升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航空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又促使航空发动机迈向更高的技术平台,飞机和发动机相互促进,推动航空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从商用发动机的发展沿革来看,在宽体客机市场,早期主要是罗罗、GE和普惠等发动机制造商积极参与各个型号的商用飞机研制。近年来,波音78?选装了两型发动机,空客A350、A330neo和波音777×都选择了一型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宽体客机发动机的市场架构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由多选向单选过渡的特征。在窄体单通道客机市场上,目前形成了LEAP和GTF两种发动机双雄鼎立的局面。总的来说,飞机制造商选择发动机的余地不是很大。 王鹏认为,对于民用飞机而言,发动机的可靠性始终是第二位的。发动机的可靠性不仅直接关系到飞机的安全性,也直接影响飞机的运营成本。此外,环保性也是飞机制造商选择发动机的二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国际民航组织和各国航空管理局对飞机的排放、噪声等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抗氧化物排放标准逐年提高。 未来,民用航空发动机将沿着更高涵道比、更高压比、更低油耗、更环保的方向发展。随着新一代超音速巡航客机的发展,在翼身融合等新式飞机布局中,发动机的尺寸将变得更小,重量变得更轻,推力变得更强。在发动机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多发布局将成为新的可能。此外,与汽车的发展相类伙油电混合动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对于国产航空发动机,王鹏充满了期待。他认为,近年来我国加快航空发动机研制步伐,目前已从最初的仿制改型发展到可以独立设计制造航空发动扎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势必会成为引领中国制造2025最具前瞻性的产业之一。 中国商飞公司2008年成立以来,在9年时间里实现了三大步跨越ARj21-700飞机投入航线运营,C919大型客机实现首飞,CR929中俄远程宽体客机项目正式启动。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发布的市场预测报告,未来20年,全球民机市场需要4.3万架新飞机。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飞机市场,未来20年需要8600架新飞机,价值1.2万亿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航空市场。因此,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美好。“希望C919国产大型客机能够早日用上国产发动机。”王鹏以美好的祝愿结束了自己的演讲。 前沿制造技术和工艺 航空发动机之难,不仅体现在研发设计上,也体现在制造技术和工艺上。美国GE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制造技术执行总监魏斌以LEAP发动机为例,介绍了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前沿制造技术和工艺。 在工业领域,制造手段多种多样,就航空发动机的制造而言,特种制造技术运用得十分普遍。在LEAP发动机制造过程中,特种制造占了整个航发零件的3o%左右、也是其中的关键,对经济效益和可靠性有巨大影响。一些关健零部件采用常规制造技术,不仅成本较高,产品性能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先进的特种制造技术始终是发动机制造商重点关注的领域。 目前,GE主要关注的特种制造技术有两项,一是3D打印,二是特种电加工。它们在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上起了决定性作用。GE在3D打印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发,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在具体运用上,2012年GE开始用3D打印技术制造LEAP发动机的喷油嘴,然后是热交换器和更大的发动机系统。从我们的实践经验看,3D打印不仅能降低复杂零部件的制造难度,而且能缩短制造时间,降低制造成本。例如,LEAP发动机的一个部件原来由855个零件构成,制造和组装过程十分复杂,采用3D打印技术后,这个部件只有12个零件,制造和组装效率明显提高,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特种电加工技术。特种电加工技术在发动机复杂零件制孔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30%的关键零件要靠这种技术制造。例如,用传统工艺制造发动机压气机的三维叶片不仅费时费力,废品率还比较高,而采用电加工技术,在几分钟时间内就可以把一个叶片制造出来,产品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殷小玮教授则以目前航空制造领域最受关注的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为切入点,介绍了西工大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几项关键技术。  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简单来说就是用纤维提高碳化硅陶瓷的韧性,使它的韧性达到和金属相媲美的水平。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很宽,可以从零下180度到接近3000度,因而在发动机制造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一些主要发动机制造商和研究机构都在进行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第一,强韧化技术。陶瓷基复合材料用纤维增韧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它的力学性能,这是确保它在航空发动机使用的关键。第二,自愈合技术。陶瓷基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纤维界面氧化失效的问题,材料内部的孔洞和裂纹会成为氧气扩散的通道,导致界面和纤维氧化。为此,我们进行了自愈合技术的研究,通过添加保护涂层,使基体中的裂纹会自动封填,阻止了氧气对纤维的损伤。这就像人的皮肤上有伤口以后,可以自愈合。 提及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自然是避不开的话题,中航高科智能测控有限公司智能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明华在演讲中介绍了智能机器人在航空制造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张明华认为,从全球范围看,机器人产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有关资料,目前全球制造业中工人和机器人的比例为10000:62,也就是说每10000名产业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是62台。我国的这一比例大约为10000:30,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技术上看,未来机器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智能化”这一点上,也就是要强化它的感知系统,提高视觉、力觉和其他方面的传感性能,增强灵活性和自主决策能力。制造业工人在工作的时候,80%的工作量是靠手完成的,这就给未来工业机器人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考,如何设计出轻巧灵敏的末端传感器以提升它的感知能力。此外,工业机器人目前还无法和人进行高效交流,无法接受人的直接命令,无法做到与人很好地配合。 美国IE协会给出的未来工业机器人的核心关键词是“传感器”与“智能适应能力”。因此,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涉及五大关键技术领域在线测量和状态感知,面向工艺参数的智能决策和控制技术,面向不同应用的多功能末端执行器设计和制造技术,基于测量、加工、修正的一体化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及集成技术等。 全寿命周期管理 一款产品的好坏,客户最有发言权。对于发动机产品的最终用户航空公司来说,它们希望获得怎样的产品、蒙点、关注哪些性能指标,在实际使用中有哪些要求,这些都是制造商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论坛上,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龙祥以“航空发动机全寿命周期管理”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在演讲中,林龙祥表示,航空公司注选择发动机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管理,另外一个是成本管理。 一般情况下,航空公司在引进发动机时首先考虑的是发动机的衍生性、传承性、先进性和风险性。以LEAP发动机为例,我们首先会考虑它到底是从哪个型号衍生来的,和上一代发动机相比,LEAP发动机使用了哪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像3D打印、整体叶盘制造技术和陶瓷基复合材料这些在LEAP发动机上使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对发动机整体性能的提高有多大帮助,可能存在哪些风降,将来在运行过程当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我们在引进前就必须进行评估。而在真正进入选型阶段以后,我们会重点关注发动机采购的经济性,比如发动机的标价是多少、会给我们多少折扣、维修一次要花多少钱、制造商能够提供哪些担保等。 在运行准备阶段,我们要做手册资料管理、工装设备、人员培训、器材准备等工作。发动机投入运营后,我们还要实行在役管理,主要关注派遣率、取消延误率、定植安排、性能监控以及维修方式等。 归纳起来,航空公司对发动机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确保飞机的适航性,也就是安全性,这是一票否决的,航空公司要运行,适航性和安全性没有保障,其他东西都无从谈起。二是要考虑发动机的可靠性。因为飞机要连续飞起来,连续地运行,航空公司才可以赚到钱。三是机队运行的经济性和维修的经济性。发动机不仅要有很好的燃油经济性,而且要便于维护和维修,并且维修成本要低。四是退出的经济性。发动机从航空公司退役后,还能卖一个比较好的价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残值管理。因此,航空公司对发动机的管理涉及众多环节,关注的不是某个单项指标,而是其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表现。

    Jan 26,2018
  • 商用航空发动机高效率压缩系统的设计特点与技术发展

    去年年底,在2016商用航空发动机上海国际论坛上,来自北航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研究中心的桂幸民先生对航空发动机压缩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介绍了三维设计的特点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桂幸民先生在2016商用航空发动机上海国际论坛上发表演讲 压缩系统 航空发动机压缩系统主要由风扇、增压级(中压压气机)和高压气机构成。在35年间,GE公司从最初利用17级产生12.5的压比开始实现了巨大的技术跨越。中国航空工业没有这么多时间在应用中逐步再现这种跨越。 桂先生指出:“GE公司所经历的途径,从17级实现12.5的压比、14级实现12的压比,到9级实现11乃至18的压比,这一个不断应用、改进、更新以及新设计概念注入的过程,却是我们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现在要想实现非常高的效率、非常高的压比,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快速的实践,来获取这种技术的进步。” “这样一种级压比的特征,从早期的1.2的平均级压比,发展到GE90在1.37-1.48所具有的平均级压比,再往后走,有没有机会跟随美国第五代计划达到1.5以上,还能不能再往下走?可以说非常困难,因为这样一个级压比特征,在工程上已经到了极限。”这意味着,不管是商用发动机还是军用发动机的推重比,都不可能按照线性特征无限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发动机的级数跟推重比的关系并不像早期那样直接。 因此,要获得更轻、更小但能产生或保持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材料、结构特征以及制造因素非常重要。为什么级压比不能无限增长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扩压能力有限,与此同时,高负荷的压气机特性,一定会对级效率及等级压气机压缩部件的效率有非常大的帮助。适当的级负荷,使我们既能有足够大的裕度,又能有非常好的效率范围,使经济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桂先生表示。 为什么效率对发动机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航空发动机中,小尺寸、大推力直接表现为单位流量所能转换的能量比例,这一比例与压气机的效率变化存在直接关系。对于商用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高效率的设计十分有利于核心机比推力的上升。这样,我们的迎风面积就可以大幅度减小,迎风阻力也可以大幅减小,飞机的适应性就得到相应提升,这就是现在飞机设计中所谓高负荷高通流设计的最基本的概念。 从效率提升方面来说,是不是会有一个极限呢?RR公司的评估表明,基本上到了Trent1000以后,效率提升的机会就不大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只要去努力,很快就能够在这个区域中实现高压压气机风扇增压级的提升,进入第一集团。实际上经过这两年的努力,进步的阶梯已经逐渐搭起来了,只要稳步向前,可能只需要10到15年就能完成跨越。”桂先生说。 如何实现效率的提升?RR公司给我们展现了风扇叶片效率的发展及其所依靠的技术途径。“我们看到,效率的提升源自几何构型的三维化。从70年代末到2005年间取得的发展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取消了不该有的几何特征,比如会产生很大阻力的凸肩,从而使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第二是弯掠,就是所谓的叶片几何的构型三维化。” 在这一过程中,CFD(三维数字模拟)本身所取得的进步很小。也即,带来根本性改变的最关键因素并非工具而是设计思想,是对流动的认识、把握和准确的控制。这样一种变化,不但在RR公司,而且在GE、普惠都有体现。进入三维化以后,就有无穷多的选择,从2004年到2008年就产生了变化,到2010年叶片又有新的变化,那么三维为什么会起这样的作用呢? 谈到压缩系统流道与叶片设计工具,叶型设计始于40年代,一维设计始于50年代,而到70年代才真正产生了二维与准三维设计。直到目前,叶片成型所具有的流道特征及叶型特征依然是基于二维或准三维设计。到90年代,随着三维数字模拟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三维设计,形成弯掠叶片。但在缺乏先验性试验调试的情况下,通常会导致错误设计。三维多级设计始于2000年,尚不能提供高精度设计工具,必须通过试验调试才能实现现代多级弯掠叶片的设计。桂先生表示:“所以三维设计工具,并不能取代二维和一维设计,因此,我们对工具的使用一定是分层次的。当然为了适应马赫数,需要大量原始叶型的数据积累,逐步发展到对应不同马赫数,采用定制叶型设计。” 三维设计的特点 NASA主持的E3(EnergyEfficientEngine)研究计划,以及Dr.Wennerstrom提出的小展弦比、高通流与高负荷的设计概念共同推动了压缩系统三维设计的技术革命。而小展弦比、高通流与高负荷的设计概念,形成了现在的“全三维”叶片所具有的特性。此后,三维设计就具备了总体概念的特点,从而带来一些参数。而这些参数是否准确可行,通常是基于过去所积累的经验。 伴随着三维设计的发展,气动弯掠进入高性能时代,包括高负荷、大流量和高效率。对效率的追求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必须用更复杂的几何特征去产生如此高效率的整体叶型。“然而,过度复杂的叶片几何特征必然导致应力、振动、颤振及可靠性方面不足。因此,必须对弯掠气动机理进行细致研究,从而在保持掠叶片所具有的气动性能优势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叶片空间的几何复杂性。”桂先生指出。 那么,弯掠到底起什么作用?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维设计。早期的时候,试图进行无激波设计,也就是说设计思想走向了极端,其结果是完全失败,但这并不代表毫无价值。在无激波设计失败的教训基础之上,究竟该如何控制激波,产生弯掠呢?美国空军做了大量试验,实验结论总结起来包括:降低激波强度和激波边界层干扰;降低叶尖前端气动负荷;减少叶尖叶片表面边界层累积;扩展失速裕度。 所有这一切在叶型的基础上把流动控制推向了三维层面。后掠上有一个非常强的优势,即流量通过能力强。所以现在的叶片大部分都采用弯掠,有后掠,也有前掠。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将早期的一些特性概念大为拓展,其所产生的局部的影响对于局部的流动控制通过掠、弯就可以实现。 凭借一些三维数值模拟手段,在很多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对于这种控制进行了比较,很能说明问题。当用直的前缘,分别包括前掠的前缘、后掠的前缘、或后掠加前掠的前缘来构成这样一个流动,来产生这样一个特性的时候,我们又发现,在95%叶高的条件下,后掠在折合流量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迎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如果采用前掠,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尖部的迎角在全流量范围内变化很小。这就是为什么掠能提升弯掠叶片所具有的域。而在70%叶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采用后掠叶片的话,叶中区的流量通过率会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层面上。但是如果采用前掠的话,流量通过率就非常小。这也就是对于需要大流量产生大推力的风扇必须要产生很强的后掠,来使得整个流量的通过率上升。这样,在同等面积下,推力就更大。 桂先生表示:“所以,我们认为早期所具有的三维激波控制或无激波的流动控制并不表示掠的特性一定由它来影响,而是由整个径向平衡受力所产生的。这种平衡的改变,使得整个设计特征在几何发生三维空间变化时的需求可以分区进行规划与设计,而不是仅仅看到三维数字模拟的结果来做设计。第二,三维的方法有助于设计师对叶片、弯掠叶片的理解和预测。第三,周向脉动的特性由一些设计参数控制,如叶片气动负荷分布及其厚度。掌握其影响规律有益于设计师进行弯掠叶片迎角的设计。” 最后,弯和掠具有同等效应,以上就是我们在过去弯掠研究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点贡献。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沿着前面的思路,设计出更大的风扇,从中根部、弯掠产生改变。同时,除气动问题外,有关声学、结构、传动以及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同样需要加以解决。强烈的个性化性能特征要求综合考虑气动、声学、结构、强度来进行大风扇叶片设计,并保证制造工艺。 三维设计的发展趋势 三维设计的发展趋势在于对端壁流的控制,也就是说当我们从60年代发展到今天,有待挖掘的主要潜力在于端壁。端壁的流动控制已成为主要的控制内容,弯掠对端壁流动的控制,通过迎角、叶型、端弯或反角、掠、非对称端壁等诸多手段加以综合控制。同时,还要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设计所需的参数。 “另一趋势是泄漏流动控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成为控制多级压气机端壁流的重要因素,目前对这方面的考虑非常少。这种有关端壁流的特征,在多级条件下,其相关影响就会不断扩展。而由于这种扩展,所做的数字模拟就有可能完成偏离预期的结果。因此,设计人员除了需要工具,还要掌握数据、拥有经验,才能完成更好的设计。没有足够数量的多级压气机实验无法获得所需的经验积累。”桂先生指出。

    Nov 17,2017
  • 2017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在南京隆重召开

    导语:民用直升机是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民生需求的不断增加促进航空产业发展,直升机在警用活动、消防灭火、森林防护、紧急救援等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同时,中国民用直升机市场也面临着独特自然环境的挑战,为了更好的应对作业环境的挑战,民用直升机机载系统必须依赖技术创新,升级研发标准、加强政府支持、军民融合、优化国际合作等商业模式,将我国国产民用直升机机载系统融入多型号建设、为我国民用直升机机载系统融入全球市场提供强劲推力。 (图:论坛现场) 2017年11月8日至9日,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工业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和中航工业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分会、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和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协办的“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于2017年11月8日至9日在南京召开。本届论坛就直升机发展需求及规划、航空救援、通航保险现状、直升机主系统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吸引了海内外主要直升机制造商及供应商。民用直升机领域产、学、研、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专家悉数到场。参会代表通过主题演讲、展览展示、一对一商务洽谈及媒体采访等形式,深入了解低空开放背景下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论坛伊始,本届论坛主办单位代表,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民用直升机产业国际论坛主席刘高倬致论坛开幕词,航空工业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习仁国致欢迎词。民用直升机产业论坛旨在搭建起为政府和企业、客户和制造商、国企和民企、科研和生产、国外和国内的同行提供一个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借各行之力,共同探索民用直升机产业创造发展的道路;共同谋划创造价值和互利共盈的方略;共同为我国民用直升机产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图:航空工业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习仁国 随着“十三五规划”和民航“一带一路”战略的相继颁布,通用航空产业也成为了热门话题,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航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通用航空发展概况、直升机消费市场分析、直升机应用体系建设以及通用航空飞行员培养四大方面做题为“直升机-中国通航产业发展的先行者”的报告。他指出,中国不仅仅是全球通用航空最为重要的新兴市场,也是全球通用航空产业链重要的一员,而直升机产业正是中国通用航空率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如何从各方面去完善整个产业乃至配套设施,仍旧需要所有同仁们继续探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仁良教授从学术研究新方向角度在论坛上做“未来旋翼飞机发展趋势”的演讲,主要介绍了未来飞行器向高速、绿色和智能方向发展中的一些学术研究情况。他认为直升机发展是个永恒的话题,目前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可以探讨和共享的。 图:航空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展示EVS视景增强系统 警用直升机目前在国内市场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公安部警用航空管理办公室刘道林副主任也在其“中国警用直升机的应用现状与发展需求”主题报告中从直升机用户单位的角度谈道,警用航空管理和军航、民航有共性又有运行上的个体差异,我国警用航空始终遵循坚持科学、遵循规律、遵循规章,主动作为,全面发展。 航空救援,是指专业医护人员与机组人员组成的团队,使用专门的飞行器和特殊设备,对危及生命的伤病员实施紧急救治和转运。直升机产业与航空救援有着紧密关系,此次峰会也同时将“航空救援”作为一大探讨话题,邀请到999急救中心空中救援办公室主任贾崇跃到会分享。他以生动形象的救援实例故事为切入点,向参会代表阐述了民用医疗救援直升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航空救援由于其具有的无可替代的高效能,又成为紧急救援行动中公认的最重要的救援手段和方式。此外,本届论坛还特地就“民用直升机在中国多元化的使用需求及发展机遇”展开了热烈的小组讨论,台上台下反响积极,与会代表各自发表真知灼见,将论坛推向高潮。 论坛期间,江苏卫视就中国民用直升机发展趋势及挑战等话题对航空工业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郭生荣进行了采访及报道。(作者: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王丹宁) 图:航空工业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郭生荣接受江苏卫视采访

    Nov 10,2017
  • 上海广尧公司确认为Multiax大中华区航空市场独家代理

      2017年9月5日,Multiax创始人兼销售总监David到访上海广尧公司,双方洽谈后确定了上海广尧为Multiax大中华区航空市场独家代理。     意大利Multiax(马迪克斯)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创新型高科技现代化企业,是专注于设计、制造、销售品质优良而性价比高的大型五轴数控加工中心,主要应用于非金属、复合材料、铝等材料的产品及模具加工。     上海广尧公司发展历程   2005 举办第一届上海航展,被誉为与珠海航展、北京航展齐名的中国三大航展。   2009 举办首届商用飞机制造高峰论坛 2009年广尧举办首届商用飞机制造高峰论坛,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由此将业务延伸至会展服务,组织举办针对航空制造领域高峰论坛和提供各类企业培训。   2010 拓展资讯服务 实力强大的咨询团队,其中包括行业当局高层官员、知名学者、产业专家,旨在为行业客户提供全面且高质量的即时新闻和市场趋势。   2012 战略转型,定位航空制造产业服务专家 2012年开始重大战略及业务调整,致力于为航空领域提供专业的行业信息、战略咨询、媒体广告及会展服务   2015 不断发展 广尧在航空领域通过论坛整合了大量的行业客户资源,已在发动机、航电和航空材料等领域步入了实体行业。   2017 代理业务新突破 自2012年开展代理业务后,代理范围逐步延伸。此次与Multiax的合作,是广尧涉足航空工业工装制造领域实现的重大突破,亦是在航空领域代理业务的又一个里程碑。广尧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航空产业服务企业,将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邮箱:contact@galleon.cc   了解更多信息可登录公司官网:http://www.galleon.cc/zh/

    Sep 7,2017
  • “两机专项 创响航发” ——2017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促成近50组一对一商务与技术洽谈

    2017年5月24日-25日,2017第七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在沈阳成功召开,本届论坛共促成50余组一对一商务洽谈。本届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主办,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及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协办,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及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 2017年5月24日-25日,2017第七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在沈阳成功召开,本届论坛共促成50余组一对一商务洽谈。本届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主办,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及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协办,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及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 一对一商务洽谈是相关单位进入发动机领域的便捷通道,也是参会单位深入互访的重要载体。会前,由参展单位向组委会会务组提交会谈意向表,会务组经过筛选和预安排;会上,由组委会工作人员现场协调促成会谈。 本届论坛共促成近50组一对一商务洽谈,为国内主流航空发动机研制单位,包括沈发所、沈阳黎明、西航发、动力机械所、中国航发商发、燃气涡轮院、北京航材院、中国航发院、哈尔滨东安、无锡动控所和北京天骄航空等,提供了国际先进的适航服务、模拟仿真、精密加工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的解决方案,促成了多个供需双方深入互访的潜在合作意向。据悉,2018(第八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将于明年五月在成都召开。

    Jun 7,2017
  • “两机专项”引领航发协同创新,“示范工程”创响民机共同发展 ——2017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在沈阳顺利召开

    导语:随着两机重大专项的全面实施以及“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五大示范工程”的后续出台,发动机产业有望获得国家千亿元以上专项资金。未来20年我国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需求将超2万亿元,民用市场在1.5万亿元左右,从事发动机零部件、总装和高温合金材料等细分行业需求,将迎来快速扩容期。“2017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以此为契机,于2017年5月24日-25日在沈阳召开,吸引了国内外70余家发动机制造商、供应商、设计研究院、大学、媒体协会共计150余名嘉宾。 2017年5月24日-25日,2017第七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在沈阳成功召开,本届论坛旨在提高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先进性、经济性和适航性,促进我国航空推进技术的发展。此次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主办,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及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协办,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及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航空材料学报》、《材料工程》、《航空发动机》、《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四本期刊为本届论坛媒体支持方。 作为国内新成立的两大航空发动机集团企业,中国航发集团与北京天骄航空投资有限公司给予了本届论坛大力支持,航发集团科技委副秘书长宋宏海先生与北京天骄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光秋先生分别参与了两天论坛的主持工作。 发展与趋势 论坛伊始,中国航发集团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先生从航空发动机发展现状与趋势、研制特点与难点、大飞机的梦想以及中国民机动力发展新机遇四个方面解读了大型飞机和动力发展的新机遇。他认为未来民用发动机发展必须朝着“三高四低一长”方向发展,也就是“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污染、低成本、低噪声、低油耗,长寿命”。刘院士指出,对于航空发动机,一定要举全国之力,尽快予以突破。通过两机专项要达到自主创新研发、材料制造、试验测试的保障支撑三种能力,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随后,国内航空发动机有关专家作了“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政策”的主题报告,对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情况、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路线图、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政策作了概述。报告指出“预计在2020年—2025年期间,国内干线客机对涡扇发动机累计需求总量超3500台,总值超300亿美元。”为促进航空发动机产业的持续发展,有关专家提出需加快服务增值发展、推进智能制造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应用、积极延伸航空产业链、满足国家政策和布局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布局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技术与创新 紧接着,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副总师郝勇、中国航发燃气涡轮研究院副总师徐华胜、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副总师单晓明分别从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发动机燃烧室、涡轴涡桨三个不同切入点介绍了民用航空发动机试验验证与测试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试验验证技术为民用航空发动机产业五大示范工程之首,旨在建设发动机实验测试共性平台,形成航空发动机整机试验体系,以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集成验证。 论坛第一天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丁水汀在其“航空发动机安全性与适航技术发展趋势”主题报告中指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安全性和适航三角形必须由工业界代表性企业、局方和高校、研究机构三个点作为主力支撑,并加之学习与借鉴国外已有的先进模式,实现四位一体,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发动机安全性水平 交流与碰撞 本届论坛设置了题为“如何基于飞/发一体化打造民用航空发动机试制平台,加快发动机项目发展?”的小组讨论,讨论嘉宾阵容全维度覆盖了国内研究所、制造厂、高校以及国际行业巨头,各嘉宾从设计、制造、材料一体化切入,深入探讨了发挥小核心大协作的作用,为多方合作共同加快民用航空发动机项目试制平台的规划建设提供见解与思路。 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与国际三大航空发动机公司普惠、罗罗与GE在转包生产业务领域已合作多年。近期,赛峰与霍尼韦尔分别参与国内涡轴发动机以及推进系统等核心技术的联合研制模式将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国际合作带向了更高附加值的平台。霍尼韦尔中国研发中心航空航天工程与技术部总经理徐军博士也在论坛期间作了有关“互联之力”的主题报告,畅想了霍尼韦尔与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的深入合作。 此外,通用电气航空集团工程部中国区总经理王鹏与罗尔斯•罗伊斯业务拓展总监解铁军分别就宽体客机发动机生命周期价值方面分享了两家行业巨头各自的数据与案例。发动机的最终用户是航空公司,如何降低油耗,延长发动机的使用时间,以及在未来发动机二手市场上有更好的价值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是一直以来追求的方向,正是罗罗和GE这样的发动机行业巨头之间的良性竞争,不断促进着航空发动机产品的升级和技术提高。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共促成近50组一对一商务与技术洽谈,为国内主流航空发动机研制单位,包括沈发所、沈阳黎明、西航发、动力机械所、中国航发商发、燃气涡轮院、北京航材院、中国航发院、哈尔滨东安、无锡动控所和北京天骄航空等,提供了国际先进的适航服务、模拟仿真、精密加工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的解决方案,促成了多个供需双方深入互访的潜在合作意向。作为一个成功举办六届的航空发动机产业盛会,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旨在促进航空推进技术发展,提高产品研发能力,为航空发动机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据悉,2018(第八届)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将于明年五月在成都召开。(作者:中国航空推进技术论坛组委会王丹宁)

    Jun 12,2017
  • 论坛架起沟通桥梁 19家单位成功完成60余组一对一商务洽谈

    2017年5月10日至11日,2017(第八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在上海顺利召开,19家中外方单位通过本次论坛完成60余组一对一商务洽谈。本次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上海市航空学会、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及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联合协办,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共计近250人出席本次论坛。 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是以民用飞机工业技术交流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服务民用飞机工业为目的展开的技术交流、信息分享、市场合作的平台。在此次论坛现场,参会代表通过主题演讲、小组讨论、焦点对话、互动交流、展览展示、一对一商务洽谈、电子商务平台等形式展开交流对话。一对一商务洽谈是参会单位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会前,会务组通过了解参会单位的需求整理商务洽谈意向名单,在论坛召开期间进行现场协调促成双方洽谈。 在本次论坛上,MTM公司共完成了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庞巴迪公司、中航飞机西安民机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洪都商用飞机股份有限公司共计8家单位的有效洽谈。ADZ、OSG、Sonaca、Dopag、等18家单位也成功和意向单位完成一对一商务洽谈。会务组的高效率“牵线”作用得到了参加一对一商务洽谈单位的一致好评,他们均表示非常满意。 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的参会单位是面向全球的,主要包括国内外民机制造企业、整机制造商、分系统制造商、飞机部件制造商、高校、科研所相关的专业人士。通过一对一商务洽谈,企业双方可以充分了解两者在业务方面的匹配度,在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上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 据悉,2018(第九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第一次组委会扩大会议将于2017年9月召开。 一对一商务洽谈图:

    May 22,2017
  • “广”阔胜意 “尧”祝C919成功起飞

    导读:5月5日下午2时许,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4号跑道成功起飞。根据计划C919首飞时间在90分钟左右,试飞员将首次评述飞机的操稳特性、起飞着陆性能、动力装置和驾驶设备等工作情况。历时90分的飞行c919稳健着陆,天空“首秀”,完美落幕。 可谓是“十年磨一剑”,从设计研发到总装下线,从“高滑抬前轮试验”成功到今日首飞,历时九年,倾注了无数航空人、制造商、相关参与企业的智慧与心血。 C919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2009年1月6日,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发布首个单通道常规布局150座级大型客机,机型代号“COMAC919”,简称“C919”。C919中的“C”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首字母,也是中国商飞公司的英文缩写COMAC的首字母,第一个“9”的寓意是天长地久,“19”则代表的是这种大型客机的最大载客量为190座。 C919是怎样“炼成”的? 从设计研发到总装下线,进而实现首飞,中国商飞公司用了9年,这架大飞机也串起了国内外一条完整的飞机制造产业链——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研发,70家企业成为C919的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其中包括中航工业、宝钢等国字头的央企,有专注于装备制造的民企,还有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霍尼韦尔(Honeywell)等国际巨头的身影。其中,C919的主体部分多为中国造,而发动机和航电系统则融入了外资技术。 自2008年开始筹备第三届上海航展,广尧人开始和商飞展开了亲密合作,从飞机制造到飞机主系统研制与航空材料基础领域研究,再到民机运行支持体系的建立,每一届专业领域的论坛筹办、市场调研、会议执行、完美落幕都倾注了每个广尧人的汗水和务实精神。在一路同行的9年里,广尧成为促进c919飞机制造产业供需方合作的纽带,也促进了国内外民机系统级、分系统级以及零部件级层面上的技术互动与商业交流,专业的服务和桥梁沟通的作用得到了与会企业和主办单位的认可。 从c919项目立项到商飞制造中心成立,从总装制造规划到剖析下一代宽体的需求,从民机测试到今日的成功首飞,商飞和广尧都通过一个个论坛为纽带连接起来,见证了。也见证了国产C919飞机的成长史。 2009上海航展-先进技术与设备成就航空航天制造业高峰论坛 时任中国商飞公司的总经理助理王文斌先生作了关于“携手并进、合作共赢– ‘让中国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的主题报告 2010年—中国国际航空周暨第二届中国商用飞机制造论坛 中国商飞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先生作了关于“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的主题报告 2011-第三届中国航空制造高峰论坛 中国商飞总装中心副主任余泽民作了关于“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规划及新基地建设”的主题报告 2014-第五届中国航空制造高峰论坛 中国商飞研发中心副总设计师黎宪平先生作了关于“C919飞机研制及下一代宽体客机需求”的主题报告 2014-第五届中国航空制造高峰论坛 中国商飞试飞中心总工程师王伟先生作了“民机试飞测试发展趋势与对策”的主题报告 据新华网报道,C919总装下线之后,项目在系统集成试验、静力试验、机上试验、试飞准备等几条主线稳步推进。为准备首飞,C919已完成118个试验项目,经历了包括低滑、中滑、高滑在内的21次滑行试验,并于2017年3月通过专家技术评审,4月通过放飞评审。自主设计研制大飞机,这个梦想中国航空人追逐了半个世纪,倾注了五代航空人的艰辛努力。 根据目前的业界评价和市场期待反馈,C919已成为航空领域极具竞争力机型之列,也将进一步推进中国航空运输产业的发展。C919名字中的“C”还有一层意思,表明了我与空客(Airbus)首字母A、波音(Boeing)首字母B的竞逐蓝天之心,假以时日,必能实现。很幸运,广尧与你一路相伴,一路成长,“广”阔胜意,“尧”祝C919现场成功首飞。

    May 5,2017
  • “2017(第六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第二次组委会筹备工作会议在沪召开

    2017年2月22日,“2017年(第六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CivilAvionicsInternationalForum2017)第二次组委会筹备工作会议在上海园林格兰云天大酒店召开。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中航工业通用飞机设计研究院、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航工业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中航工业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工业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工业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昂际航电、奥地利时间触发计算技术股份公司、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以及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共计17家单位、31名与会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航空学会老专家工作委员会吴铭望副主任主持,会上,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张文锋副所长发表致辞,论坛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学会学术部余策部长就本次大会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为切实加强论坛组委会领导力、提高论坛质量、提升参会代表与会感受,论坛组委会确认了新一届论坛组织架构。随后,论坛业务组分别就2017年论坛征文情况、论坛日程和议程安排、论坛海外招商进展、媒体合作情况以及后勤保障方案等情况作了详细汇报。论坛组委会成员单位与会代表听取了论坛业务组工作汇报,讨论后就论坛筹备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达成相关共识。 “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自2012年首届召开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行业影响力日益凸显。作为民用飞机航空电子产业权威信息发布平台,论坛实现了项目高效对接,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据悉,美国波音公司、法国空中客车集团、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昂际航电、法国泰雷兹集团、美国L-3航电系统公司、波音杰普逊公司、风河系统公司等海外知名航电企业都将参与本次论坛。 “2017年(第六届)民用飞机航电国际论坛”定于2017年4月18至19日在上海中星铂尔曼大酒店召开。 (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王丹宁)

    Mar 6,2017
  • 中国航空APP现已正式上线!

    在航空制造行业国内外的供需关系不对等,信息不透明是长久以来的问题。“中国航空APP”为填补这个市场空白,已经迈出了行业内的第一步。我们将结合LinkedIn社交平台,打造一个类似于阿里巴巴性质的供需关系平台。让用户可以从中了解到海外的最新技术讯息,厂商资料,国内需求,项目信息,并且可以发布自己的需求,让业内更多的专业人士看到你的诉求从而了解你的品牌。同时,我们会提供在线双语系统,用户可以在线交流,打破地域,时间,语言的障碍。打造成一款全天候的航空电子商务平台。 可点击此处或下图下载APP!

    Dec 29,2016
© 2013 Galleon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